莫迪走馬上任,正式就任印度總理。莫迪治下的印度將執行何種外交政策,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對中國而言,更是如此。當下,中國與日本、菲律賓等國正處於糾紛之中,必定不希望中印邊界再生事端。但也有人希望中印再起爭端,讓中國陷入疲於應付的窘境,美國的表現就是這種心態。

莫迪和美國交惡已久,雙方形同水火,但在莫迪勝選之後,美國立即變臉,奧巴馬在當天就向莫迪發出邀請,希望莫迪盡快訪問美國。美國態度大變,主要是看中莫迪曾發表對華態度強硬的講話。美國認為,莫迪可能會推翻國大黨的對華政策,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外交政策,中國將面臨腹背受敵的局面,這正是美國一直想要達到的目標。

很多分析也持這種觀點,認為莫迪主政的印度將會對華更加強硬,但如果稍加分析,可能會得出完全不一樣的結論。莫迪的確被認為是一個立場強硬的印度教民族主義者,但他更是一個實用主義者,非常清楚印度崛起主要靠發展經濟,而不是靠鼓吹印度教民族主義,更不是通過對外擴張。

印度國大黨在這次選舉中慘敗,主要原因就是經濟問題。過去十年,印度經濟持續衰退,國大黨卻束手無策,而莫迪在他主政的邦卻表現出強大的發展經濟能力,創造出印度經濟奇迹。印度選民之所以選擇人民黨,就是看中了莫迪的經濟能力,希望他能帶來更實惠的經濟利益,而絕不是希望他在外交上四處樹敵。

挑起糾紛得不償失

對於自己因何獲勝,莫迪自然非常清楚。上任之後,莫迪必然將主要精力放在國內問題,集中精力發展經濟,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莫迪不大可能破壞與中國的關係。中國正處於經濟快速增長階段,中印經濟有很大的互補性,印度與中國加強貿易將可獲利,更可令印度就業人口增加和經濟增長。經濟上的實惠才是實實在在的,為爭一時之快而挑起與他國的糾紛,短時間內可能贏得虛名,但長遠看終究會得不償失。

退一步講,如果中印邊界再起爭端,中國固然要分散一些精力應對,但印度政府也必然被牽扯精力,勢必影響國內經濟發展。經濟因素是莫迪獲勝的關鍵,印度選民選擇莫迪,並不是因為他對華強硬,而是認為他可以改善經濟。如果莫迪將主要精力用於對付中國,忽視經濟,下次大選必定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