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內戰爆發,整個國家朝着前南斯拉夫或敍利亞的方向發展。二○○四年顏色革命的參與者,永遠沒想到當初他們興高采烈地走上街頭時,卻讓國家從此走進萬劫不復的深淵。

顏色革命前的五年,烏國保持GDP年均百分之八的高速增長,失業率只有百分之四,庫奇馬總統雖因獨斷專行備受詬病,但國內政局始終可控,在加入北約、歐盟和黑海艦隊、克里米亞自治等敏感外交議題上處置得當。整體來說,政經基礎良好,對外環境穩定,民眾支持度高,看不到任何危機。

政黨惡鬥貧富對立

然而,顏色革命後的烏克蘭一直不穩定,政權十年三變,政府多次被總統解散或被議會廢黜,議會選舉也屢屢提前舉行。無論是尤先科領導的右翼橙色聯盟,還是亞努科維奇為代表的地區黨左翼聯合,執政期間都頻繁發生政治危機。作為國家的最高權力機構,中央政權失去了基本的穩定性,政策也失去了應有的延續性。

想當初,烏克蘭民眾對顏色革命充滿幻想,以為經此一役便可以一步邁入自由民主的世界,實現持久穩定的繁榮,並得到西方源源不斷的援助。沒想到顏色革命打破了烏克蘭的政治平衡,就像潘朵拉盒子一樣,釋放出無數政治病毒:政黨惡鬥、民族矛盾、貧富對立,使社會矛盾更加激烈。在所謂的民主制度之下,言論自由已變成權貴的私人工具,黑惡勢力招搖過市,寡頭政治大行其道。民眾不僅沒有得到真正的民主自由,反而身受假民主假自由之害。

更麻煩的是,顏色革命之後,美俄兩大國開始在烏克蘭扶植政治代理人,直接插手烏國內部事務,導致烏國局勢急轉直下,矛盾無法調和,烏國民眾當家作主的機會基本喪失,整個國家淪為大國利益的跑馬場,如今甚至連統一國家的地位都難保。

事實上,顏色革命是美國推動的普世價值輸出運動,是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柔性政變,自從烏克蘭顏色革命之後,美國已在十多個國家進行了各種類型的顏色革命,雖然推翻了威權政權,但也造成當地持續動盪甚至內戰,那些參與顏色革命的民眾無一例外地吞下苦果。不過,美國卻利用顏色革命一次又一次地實現了渾水摸魚。美國重返亞洲之後,又將顏色革命的浪潮推到亞洲,首要的目標就是中國,而香港的佔領中環運動便是這波浪潮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