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政府執政以來,北京不斷對台灣讓利,然而,一場太陽花學運,竟有五十萬人走上街頭反對兩岸服貿協定,讓北京的對台工作面臨新挑戰。

自國民黨重新上台,兩岸交流密切,由國共論壇開始延伸到海峽論壇、紫金山論壇、兩岸企業家高峰論壇等,加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每年率領工商企業界訪陸拜會中共領導人,這些都是以國民黨為骨幹的交流。過去,北京對台強調寄望於國民黨,漸漸變為寄望於台灣人民,希望與台灣各階層人民來往。但這次的反服貿運動,其背後深層的意義即是反對兩岸交流,大學生成了急先鋒,他們來自台灣名校,將來都是社會棟樑,對台灣未來的發展可起相當大的作用。

北京對台工作已出現結構性盲點。過去的交流多屬政商名流及菁英活動,看到國共相親相愛,對學生們及一般民眾來說,距離十分遙遠。在長期反共教育下,中年人的感慨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然而,對青年人來說,中國大陸是遙遠的,是沒有感情連繫的,甚至是充滿威脅的國度,並沒有像老一代有故鄉的情懷。

台灣公民運動的崛起,如士兵洪仲丘案及大埔事件等,幾個抗爭的案件都針對台灣內部問題。台灣的民主化將焦點集中於台灣內部,失去兩岸觀及國際觀,學生亦復如此,他們對服貿一知半解,對前途暗淡的憂慮投射到兩岸企業交流後的憂慮,擔憂台灣會失去自主,更會使部分企業受到巨大衝擊。這些憂心轉變為服貿抗爭,一場風風火火的太陽花學運因此而起。

恐中發酵 民心反彈

同時,民進黨「逢中必反」的抗爭深入年輕人之心。事實上,台灣已與新加坡、新西蘭簽訂了自貿協議,但台灣與這兩個國家的貿易額不大,學生沒有關注。相對之下,兩岸簽訂服貿協議,真正透徹懂得的人不多,但就因為與大陸有關,加之一些經濟學教授宣傳台灣經濟將被鎖進大陸強大的經濟體中,結果引發強力反彈。

反服貿一呼百應,背後緣由就是台灣人對大陸高度不信任,加上缺乏自信以及對統一的惶恐。隨着大陸崛起,台灣的恐中情緒發酵,反服貿本質上是恐懼統一的政治思維凌駕理性的經濟分析。北京以經促政的做法不再靈光,對台工作不能再以政商名流由上往下的傳統模式進行,若民心反彈,政策就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