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今次出訪歐洲,倡導中法建設「新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中德建立「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戰略夥伴關係」滿天飛,中國外交關係到底分幾等,又有何區別呢?

中國已建交的約一百七十個國家,近六十個曾被冠以各種「夥伴關係」,比如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中美「建設性的戰略夥伴關係」、中英「全球性的戰略夥伴關係」、中巴(巴基斯坦)「全天候的戰略夥伴關係」、中日「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戰略夥伴關係」等。這些眼花繚亂的各種夥伴關係,其內涵定義、親疏之別,讓國際上的政治學者頗為頭痛,恐怕就是中國外交部的官員也難以解釋當中的差別,比如中德的「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與中英的「全球性的戰略夥伴關係」有何區別?如此混亂的外交用語,全世界恐怕只有中國。

據說,中國在發展「夥伴關係」時,戰略、安全、經濟、地區問題等都是需要考量的。「夥伴」按關係的密切程度和力度分為:合作夥伴、全面合作夥伴、戰略夥伴和全面戰略夥伴。「全面」指的是合作領域更廣,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戰略」則意味着合作層次更高,從整體上、全局上、核心利益上都具有一致性。

問題是,中國與英、法、德等國在很多問題上是完全對立的,比如會見達賴及對待藏獨、疆獨問題,它們至今仍沒有放棄這些遏華王牌,又怎麼可能與中國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再比如,英法德至今還沒有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也沒有解除對華軍售禁令,中國與它們談何「夥伴關係」?

國無恒友亦無恒敵

有外國媒體認為,中國按照外交關係親疏,從一九九六年開始將與建交國家的關係分為單純建交、睦鄰友好、戰略夥伴、傳統友好合作以及血盟等五種關係,但這種親疏坐標從未得到中國官方肯定。事實上,中國到底跟誰親跟誰疏,完全是根據利益的調整而變化。以中朝關係為例,曾經是「鮮血凝成」的血盟關係,但北韓進行核試之後,北京以「悍然」一詞斥責平壤,兩國關係急轉直下。最近中國和南韓關係熱絡,平壤與北京更是面和心不和,兩國關係甚至連中蒙關係都比不上。

中國外交淪為文字遊戲,那些天花亂墜的用語背後,其實都離不開具體利益的考量,正如英國前首相帕默斯頓說過的「國無恒友亦無恒敵,只有永恒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