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無奈地接受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的現實,但更大的挑戰是如何穩定烏克蘭局勢,由誰來掏錢、怎麼掏錢等一系列問題將讓七國集團內訌不已。

烏克蘭的政權雖然轉換,但獨立廣場的人群並未散去,持槍民兵到處遊蕩,而強力部門消極怠工,整個國家陷入無政府狀態。隨着五月總統大選臨近,原本一起拉倒前總統亞努科維奇的反對派很可能同室操戈。更可怕的是,烏克蘭面臨財政破產與金融危機,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資金援助,原本支持變天的群眾很可能再度走上街頭。

在這樣的困境之下,西方援助成為烏克蘭的救命稻草。然而,口頭高調的美歐各國,在行動上卻相當遲緩,有關六百億美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撥款方案遲遲難以定案。早前有消息傳出,美國國會擱置了對烏國十億美元的緊急援助,只同意給予三十萬份軍用口糧,這形同打發叫化子。

烏國民眾之所以拉倒親俄的亞努科維奇,主要是期望能夠從西方獲得超過從俄國得到的更多援助。但現在看來,西方口惠而實不至,反而不如當初俄總統普京提供二百五十億美元貸款和天然氣降價三分之一來得實在。民眾的耐性是有限的,如果三個月後他們的生活水平沒有實質改善,怒火可能撲向親西方的當政者。

西方國家之所以躊躇不決,主要是在誰掏錢的問題上缺乏共識。美歐國家均遭受過金融危機衝擊,負債纍纍,無力填補烏國這個無底洞,而且烏國貪腐嚴重,這些援助資金即使到了烏國,很有可能落入貪官手中。另外,烏國沒有一個有權威的人物,既能穩定局勢,又會聽從西方的指揮,歐美各國如果真金白銀投下去,很可能竹籃打水一場空。

期望愈高失望愈大

再加上俄國在旁虎視眈眈,隨時再對烏克蘭東部下手,西方國家擔心六百億美元援助投入之後,一旦烏國政權再度更迭,這些錢將落入普京手中。早前有一種陰謀論,稱普京之所以還沒有對烏國東部下手,就是等待歐美投入重金之後再來收割。

從過去的歷史看,西方國家搞顏色革命、進行政權更迭是行家,搞建設進行善治卻往往束手無策,這在中東、北非的阿拉伯之春中已相當明顯,無論利比亞還是埃及,都是如此,現在烏克蘭更是亂成一團麻,那些原本對美國充滿希望的人,對華盛頓期望有多高,失望就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