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烏克蘭拚死想進入歐盟之際,英國卻想方設法脫離歐盟。英國首相卡梅倫日前提出最後通牒式的七點改革,要求與歐盟就成員國資格問題進行重新談判,並在二○一七年年底進行全民公投,讓選民決定英國是否應繼續留在歐盟。

卡梅倫提出的七點改革要求,涉及貿易、司法體系、人權法院、福利待遇、跨國移民等。若歐盟答應,歐洲一體化的趨勢將逆轉,甚至可能解體。比如卡梅倫提出,歐盟要「保證英國不再受制於歐盟有關條約所規定的、各國必須遵守的『更緊密聯盟』條款」。只想享受權利,不想承擔義務,見好就上,遇困難就躲,這是英國對歐盟的真實想法。一直以來,英國對歐盟愛恨交加,當歐盟發展一帆風順時,英國擔心被邊緣化,積極參與歐盟事務;但歐盟發展遇到困境時,英國便打退堂鼓,甚至從中搞破壞,尤其是近年歐債危機後,歐盟受希臘、意大利等國所累,財政紀律進一步收緊,讓英國更加不滿。

一一年十二月,除了英國和捷克之外的歐盟二十五個成員國,簽署了旨在加強歐盟財政紀律的「財政契約」。但直到今天,英國仍然不簽署該契約,致使該契約只能是歐盟成員國政府之間的一個協定,而不能轉變成歐盟成員國都遵守的法律。英國似乎已成為歐盟一體化進程深入發展的阻礙。芬蘭歐洲事務與外貿部部長斯圖布曾直言不諱地說,歐盟成員國不像二十七個,更像二十六加一。

憂德稱霸 從中作梗

英國對歐盟意興闌珊,也與德國在歐盟主導地位穩步上升有關。憑藉強大的經濟實力,德國在歐債危機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儼然已成為歐盟盟主,這對英國產生巨大刺激。在倫敦看來,與其坐視歐盟成為德國稱霸歐洲的工具,不如徹底拆散它。正因如此,英國不斷跟歐盟鬧彆扭,提出眾多釜底抽薪的肢解辦法。

對英國這一心態最了解的要算法國前總統戴高樂。早在五十多年前,戴高樂就一針見血地指出,幾百年來,英國對歐洲大陸用盡各種陰謀詭計,今後也會一樣。為此,戴高樂連續兩次拒絕英國申請加入歐共體的申請,擔心倫敦加入後會成歐共體的無間道。直到戴高樂離開總統之位,由龐比杜接任,法國才同意英國的申請。戴高樂的先見之明令人佩服,歐盟現在還有這樣高瞻遠矚的領導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