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常委會日前審議了兩個立法決定草案,擬將九月三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擬將十二月十三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受害者國家公祭日」,兩個紀念日的設立顯示第五代對日本決不妥協的立場。中日對峙日益升溫,甲午年擦槍走火恐怕難以避免。

中方設立兩個紀念日,彰顯中方對日本的戰勝國姿態,同時也凸顯了日本對中國人民帶來的災難與罪惡。更重要的是,北京當局希望通過這兩個紀念日,強化國民對日本的仇恨,為即將到來的中日對決進行廣泛的政治動員,贏得最廣大的民意支持。事實上,開弓已沒有回頭箭,第五代作出這個決策,也說明中日關係已難有轉變空間,對日本不再抱有任何幻想。

而日本方面則通過修憲等諸多方式,也在國內進行全方位動員。安倍內閣更不斷推崇「神風敢死隊」精神,以喚醒被美國閹割已久的大和民族武士道精神,日本年輕一代軍國主義化的傾向日益明顯。按照二戰當年的歷史,當對立兩國的國民情緒被煽動起來之後,兩國爆發戰爭的機率大大升高,即便是兩國政府想煞車,也難以抵擋民意的壓力。目前中日關係也是如此。

國運之戰 不容有失

中日關係表面上是圍繞着釣魚島之爭,實際上是為國運而戰。日本期望利用今次機會,打敗中國並擺脫美國的控制,一舉打碎二戰戰敗之後同盟國加於其身上的枷鎖。安倍將大和民族全部押了上去,企圖孤注一擲。而中國則視今次挑戰為大國崛起的成人禮,如果邁不過日本這道坎,中國將永遠被美日封鎖在第一島鏈之內,就像一個戴了鐐銬的巨人,根本無法行動自如。

歷史總是驚人相似,但細節總是不盡相同。當年日清甲午之戰,也是兩國國運之戰,清朝洋務運動三十年取得顯著成果,而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國力蒸蒸日上,兩國一決雌雄,結果日本從積弱之國一躍而躋身世界列強,中國卻迅速崩潰被各國瓜分。

清朝之戰敗,除了兵不利戰不善之外,更重要的是輸在內政。當年朝廷存在保守派與維新派之爭,光緒帝與慈禧太后亦尖銳對立,戰和兩策難有定奪。而現在的中國,內政也面臨巨大挑戰,左右之爭蔓延朝野,執政當局亦山頭林立,第五代打老虎拍蒼蠅,面對黨內反彈,已成騎虎難下之勢。

攘外必先安內,清軍當年失敗是內政不靖,而現在中共第五代同樣也面臨這個困境。在內憂與外患並存的情勢之下,如果不能盡快解決黨內貪腐,扭轉政風官風,凝聚民意,根本無法與日本對決。事實上,現在很多權貴老虎希望中日盡快爆發衝突,然後再藉機在內部發難,裏應外合,登台掌權,改變歷史進程,第五代不得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