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在政績乏善可陳下追求歷史定位,惟有尋求「習馬會」,兩岸領導人的會面將讓兩岸關係走入歷史的新篇章,陸委會主委王郁琦銜命下周前往大陸訪問,乃在增加兩岸互信,為習馬會鋪墊。王已公開呼籲,習馬會最好的時機是今秋在北京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馬英九可以在國際場合一展風采,與北京領導人平起平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再創新局。然而,綠營擔心馬英九赴大陸必須回應北京的主張,或有賣台之嫌,而且對岸至今還沒有對習馬會鬆口,似乎習馬會只是馬英九一頭熱。

堅持民主不會賣台

馬英九早前過境洛杉磯,獲安排參觀列根圖書館,這行程安排頗富政治意涵,因為美國前總統列根是著名的反共人士,但也與北京開啟溝通交流之門。馬英九在參觀時特地在館方收藏的柏林圍牆石塊前駐足,該石塊有塗鴉的一面是西德,民主、自由讓人民有隨意發揮的空間;沒有塗鴉的一面則是東德。馬英九站在有塗鴉的一邊手撫石塊,陷入沉思,神情肅穆。

馬英九過往以反共見著,留美時是反共愛國聯盟的成員,而在美國多年潛移默化,追求自由民主,此次站在柏林圍牆石塊前沉思,對東西德終能拆去圍牆、統一在自由民主的法制下頗有感觸。

馬英九手撫石塊並引用列根當年在柏林演說的名言:「自由與民主的邁進,會把共產主義推向歷史的垃圾堆裏!」他強調,這是自己對列根最有感觸的印象。這番言論也是向台灣民眾表態,他主張自由民主,不會將台灣統一在大陸的共產主義專政下,是對台灣民眾的保證,他不會賣台,他對民主的堅持,對自由、人權的追求,是無可取代的。

馬英九的沉思應有兩大啟發,一是如何讓自己像列根般深受人民愛戴,這是對馬英九的考驗;二是柏林圍牆的瓦解象徵冷戰結束,也讓東西德統一,馬英九多次以東西德經驗比喻兩岸關係,且強調共產主義必走入歷史的灰燼,兩岸關係若要進一步發展,大陸民主、人權的改進是重要指標。

台灣民眾擔心馬英九登陸會陷入北京的「一中框架」,故馬英九利用外訪的機會表態,認為兩岸同屬「中華民族」,而非如北京所言「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以此作為區隔。馬英九對習馬會已拋出前提條件,北京能否接受馬英九的堅持與理念,會否不計細節成就習馬會,正是各方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