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帶領日本右傾,要修憲、要擴軍,結合軍國主義與民族主義的民粹風潮,前往靖國神社參拜。安倍傷害中國人民感情、挑釁中國之舉,令中日幾乎全面對立。有美國的撐腰,安倍自然有所恃而繼續強硬,從內政到外交全面出擊。一個不和平的東海,令東亞諸國擔憂。

新年伊始,安倍發表充滿民族主義色彩的感言,他預測日本將在二○二○年東京奧運會前完成修憲,取消目前和平憲法有關自衞隊僅可防衞的限制。他還說,日本地位的提升或可協助亞洲成為「平衡及穩定的區域」,矛頭指向中國。

以和為貴 化解分歧

今年是甲午戰爭一百二十周年,而二戰時日本的暴行舉世同憤,現安倍政府的右傾路線有軍國主義復辟之危機,安倍參拜靖國神社成為新的引爆點,令中日爆發衝突的可能性提高,西方傳媒已將東海形容為「東亞的火藥庫」。

面對日本的挑釁及不理性行為,中國應盱衡國內外大局。對內方面,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成長,現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如要更上層樓,必須要有一個和平的環境,穩定壓倒一切,而中日對立一旦升級至國內反日浪潮,民粹促使政策更加強硬,隨時引致衝突。對外方面,中國崛起為世界大國,在東亞以至國際間應擔負維護和平的責任,這將有助亞太共存共榮。中國應有足夠的信心在這場鬥爭中有所為有所不為,在國內事務仍千頭萬緒之際,實在沒有必要在中日關係上過度躁進,以和為貴、化解分歧才是最適宜的應對之策,消除開戰危機亦是負責任大國的風範。

在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情況下,中日關係恐會進一步惡化,不論是從大局出發還是現實利益考量,兵凶戰危,應要避免衝突。事實上,中日雙方以至美國都沒有製造衝突的必要,萬一事態失控,將是雙輸甚至三輸之局。

另一方面,馬英九在東海連串爭議發生後,提出東海和平倡議,希望以和為貴解決爭議,讓東海歸於平靜。而中日一旦開戰,台灣必須選邊站,兩岸有不可分割的文化血緣關係,同為炎黃子孫,血脈相連,台灣本應情歸中國,但台灣與日本也有逾半個世紀的殖民關係,有一定的感情以及相同價值觀,加之在安全體系上台灣是傾向美日,以美國馬首是瞻,若大陸將台灣逼向美日一方,多年來對台工作的心血將付之一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