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本來是人生中最無憂無慮、最愛織夢的階段,不是蹦蹦跳跳上學去,就是偎在父母懷中撒嬌,可惜同人不同命,山東青島近日揭發童工悲歌,四至五歲的小童隨民工父母四處飄泊並當上童工,賺取微薄工錢補貼家用。有的童工因工作過勞而健康受損,有的童工更因家貧失去上學機會,與大國崛起形成鮮明的反差。

青島城陽區近年積極招商引資,四千多家外資企業進駐當地,吸引全國三十多萬民工蜂擁而至,同時帶來三萬多名隨民工而來的年幼子女。專供民工租住的小社區,由是搖身變為家庭作坊,父親到工廠上班,母親在作坊幹手工活,陪伴在旁的則是無錢上學的孩子。有年僅五歲的小女孩每天為工藝品鑲嵌過千顆鑽粒,賺取十元八塊的報酬,換來的卻是視力永久受損,此情此景,人見人憐,何況是親生父母。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上述情況其實不過是冰山一角。根據民間組織發布的《關於中國童工現象的實地考察報告》,中國童工分布在大小城市的較低層次服務性行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例如電子包工、服裝紡織、玩具製造、餐飲業等,當中最臭名昭著的是「黑磚童奴」。黑經紀以到城裏打工為名誘騙兒童,把他們賣給黑磚窰當童奴,每天工作十多小時,每三個月只獲發數元工資,稍不服從就捱打受罵。最可怕的是,這類販賣童工的黑色產業鏈遍布全國,小工頭、大工頭、黑中介和黑工廠層層盤剝,兒童沒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悲慘命運。

保護兒童 形同虛設

奴役童工的不僅是黑工廠、黑磚窰,知名企業亦不例外。早前有大型代工廠被踢爆以「實習生」名義,跟地方學校「合作」,聘用十四、五歲的學生當廉價勞工,地方政府不但不反對,反而發布「紅頭文件」支持大企業的非法傭工行為。地方當局如此「通力合作」,正是童工屢禁不止的根源。

表面上,中國保護兒童的法例應有盡有,《憲法》、《勞動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和《禁止使用童工規定》均明文禁止僱用童工,中國政府更簽署了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實際上,法例規定是一回事,是否落實則是另一回事。僱用童工成本低、風險小、效益大,童工問題又怎麼可能在中國消失?有的地方官員為保政績和撈油水,公然對童工慘況睜一眼閉一眼,甚至跟無良僱主互相勾結,成為其保護傘。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說得無比動聽。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不僅大多數老百姓無法從經濟高速發展的盛宴分得半杯羹,貧困家庭的孩子更淪為「崛起大國」的棄兒,是現實版的「孤星淚」,他們沒有「中國夢」,即使有,也是午夜驚回的噩夢。相比這些含辛茹苦的童工,那些爬天梯、溜吊索、擺渡上學的孩子,可算是相當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