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核問題在磋商多年後,大有可能於未來幾日達成協議,有人歡喜有人愁,美伊兩國總統無疑各得其所,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卻幾乎陷入歇斯底里狀態,際此「同路人」法國總統奧朗德到訪,無異雪中送炭,內塔尼亞胡掩不住熱切之情,聲言「迫不及待」等着大家會面,直把「焦糖布甸先生」當成救命稻草。

在伊朗核談判取得突破消息傳出後,內塔尼亞胡吵翻了天,不但公開與華府罵戰,也聲嘶力竭地呼籲參與談判各國必須三思而後行。在他看來,放寬制裁,等如給經濟瀕臨崩潰的伊朗一個喘息機會,這個「比敍利亞阿薩德屠殺多千萬倍人的政權」得以休養生息,便會研製核彈。其實,內塔尼亞胡擔憂的,相信不僅是一個擁核的伊朗會危及以色列的生存,也在這個死敵一旦與美歐握手言和,其在地區的地位亦將大為提高,中東政治版圖從此重劃。

與以色列同樣憂心和憤怒的,是沙特阿拉伯等海灣國家,這些遜尼派阿拉伯國家,恨伊朗甚於以色列,唯恐屬於什葉派的伊朗,在影響力增強後,更加興風作浪,推動顛覆各個遜尼派政權。

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和德國負責與伊朗談判,五國似乎一團「和氣」,唯獨法國一士諤諤,認為協議軟弱無力,只是一個「搵笨遊戲」,並不能迫使伊朗完全放棄核計劃。

內塔尼亞胡把伊朗核協議喻為「糟糕透頂」,聽到法國入木三分的形容,難免視為英雄所見略同,孤掌難鳴的他,也對法國寄託力挽狂瀾的最後希望,在新一輪核會談召開前夕,奧朗德訪問以色列,內塔尼亞胡當然急於與對方協調策略。

內塔尼亞胡視法國為「特別朋友」,幾乎忘了法國前總統薩爾科齊在背後叫他為「騙子」,也忘了奧朗德曾批評他以法國猶太人遭槍擊事件作為競選籌碼。實在,法國未必靠得住,奧朗德政府雖然聲稱反對伊朗核協議,並非取悅任何一個國家,而是基於伊朗不能擁核這個原則,但此地無銀三百両,這正暴露了法國的虛怯,沙特等海灣國家,正是法國軍火的大主顧,法國能不討好之?美國影響力在中東削弱,法國欲取而代之野心,似乎也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