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本欄認為,兩岸簽和平協議和軍事互信機制,得利的應是台灣,因為最直接的是可使台灣消除來自大陸的武力威脅。鄧小平的對台政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承諾對台灣放棄武力,故簽和議等於修改鄧小平的遺訓。台灣藍綠其實心裏都要打這張牌,只是時機問題,以及尋找打牌的模式。

不可能政府對政府

當下,馬英九對於展開兩岸政治對話以至簽署和平協議,還是猶豫不決。但筆者相信,馬英九在一六年大選藍營不利的情況下,仍有可能打這張牌,而他最後簽兩岸和平協議的路徑,不可能是台灣一廂情願的「政府對政府」,只能是「黨對黨」,由國民黨對中共。

馬英九當下消極抵制兩岸政治對談和兩岸和議,最主要的顧慮是定位問題,即由誰和誰簽?台灣主張政府對政府,由此,馬英九方面提出「兩岸治權互不否定」。在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期間,習近平和蕭萬長會面完了,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和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即單獨見面,互稱對方的職銜,即被解讀為「互不否認」。但北京沒有公開完全承認台灣的解讀,而是認為是一種靈活的做法。

北京的新說法,似乎是除了國防、外交等體現主權的政府職能部門,其他都可以「互不否認」。這些靈活的做法,目的是讓台灣方便坐上談判桌,而不是達致「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如果這些讓步不能讓台灣坐上談判桌,反而造成「兩個中國」的新現狀,那就得不償失。

事實上,兩岸「黨對黨」和談,或許民進黨還有更大的靈活性。雖然周三本欄指出,當下兩岸政治對話對民進黨重新執政弊大於利,對於台獨的神主牌,民進黨在奪回政權時還要用。民進黨若重新執政,相信也只敢在第二任期有動作。但是,兩岸和議對他們來說也是政治紅利,而民進黨沒有「賣台」的包袱,因此筆者認為,民進黨如果真的敢於利用兩岸和議的政治紅利,他們反而可以不拘泥於「政府對政府」,而是可以毫不顧忌的以「黨對黨」來簽兩岸和議。

說回馬英九,他早就為兩岸政治對話設置很多障礙,而簽兩岸和議更是不敢提到議事日程,其條件更是苛刻,包括立法院和人民多數同意等,基本就是封了大門。如果按照他預先設定的程序,在他這個任期完了,也不可能啟動。因此,作為一六年挽救國民黨政權的救急措施,他只能「黨對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