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醫學教授馬斐森就任香港大學第十五任校長,引發強烈爭議。有教授批評他「完全不懂大陸及香港社會的運作,不懂華人社會之間的微妙關係,他要怎樣維護一所大學的學術自由?」更有遴選委員會成員用「無知、無能、無心」來評價他為「三無校長」。這場茶杯裏的風波背後,其實涉及到港大的治權之爭。

港大是本港教育界翹楚,在世界亦頗有聲望,其校長自然成為矚目焦點,不僅要有一定學術地位,還要有相當的行政管理能力。隨着香港氣氛日益政治化,港大也開始變得政治化,教授、學生不斷捲入有關政制改革的漩渦。有人說:「港大已擺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在這樣的背景下,港大校長的政治取態自然成為關鍵。

從反對派角度看,港大校長最好公然支持佔領中環,支持開放式普選的民主派人士,能夠帶領港大師生衝鋒在爭普選第一線,與特區以至中央政府對着幹,甚至在普選時能夠登高一呼,將反對派候選人捧上特首寶座,就像當年台灣大選,李遠哲將陳水扁踢進總統府。

不過,馬斐森顯然不是反對派眼中的理想人選。他是醫學專家,不是政治學專家,而且沒獲過國際性大獎,學術上缺乏一言九鼎的國際地位,對港人缺乏號召力。最重要的是,他的經歷與香港及東亞沒有任何交集,對香港即將面臨的政治巨變缺乏心理與技能上的適應,無法為香港反對派在即將到來的攤牌式決鬥面前提供決定性幫助。因此,馬斐森未上任便處處遭人質疑,認為今次遴選背後存在陰謀,是親中人士刻意安排的結果。

政治旺季 爭拗更多

學術界領袖具有超然、理性的形象,往往對社會民意有極強引導性,對精英階層更是如此,學者們在政治鬥爭關鍵時刻的取向往往左右選情。中方對此心知肚明,暗做防備,防止出現香港版的李遠哲。近年,港大等多家大專院校已成為政治運動的策源地,無論是早前的反國教還是佔中,很多教授衝在第一線,左右輿論導向及民意起伏。正因如此,中央對本港教育界的統戰不斷加強,早前國家副主席李源潮與本港大學校長訪京團會面便是例證。

中國與英美有關香港治權之爭的主戰場,不僅在特首之位或者立法會議席,還包括大學校長。隨着香港邁入政治旺季,類似事件將愈來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