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女總統羅塞夫決定推遲下月對美國進行的國事訪問,表面上羅塞夫是因為不滿美國情報機構對自己進行監聽,實際上她是借題發揮,要求美國給予實際補償,承認巴西在南美的主導地位。

斯諾登提供的機密文件顯示,羅塞夫是美國國家安全局的重點監聽對象,羅氏與助手之間的通話和往來電郵等均在監聽範圍內,而羅氏瀏覽的網頁亦被搜集。斯諾登今次只是揭穿美國這身「皇帝的新衣」而已,事實上,美國國安局幾乎將全世界的政經要人都納入監控目標,即使是盟國日本、南韓亦不例外,羅塞夫不過是目標之一,不值得大驚小怪。

美巴關係 鬥而不破

羅塞夫之所以大動肝火,主要是找到了從道德高地狠踢山姆大叔屁股的機會,而且可借題發揮,要求美國在諸多問題上作出讓步。美巴關係過去一直並不和睦,在很多問題上存在根本性分歧。羅塞夫的前任盧拉是一位典型的左翼總統,其執政時期奉行的是脫美外交,不僅在國際場合處處與美國唱反調,而且與拉美其他幾個左翼領導人聯合起來,共同向美國說不。

羅塞夫上台後,奧巴馬雖然不斷拉攏,將美巴關係定位為「全球夥伴關係」,雙方建立外長和國防部長定期磋商機制,但卻是虛情假意,口惠而實不至。兩年前奧巴馬訪問巴西,只住了一個晚上。在華盛頓眼中,巴西影響力上升,尤其是在南美地區主導作用的強化,是有悖於美國在西半球和全球的戰略總布局的,「有選擇的合作與整體的限制相結合」一直是美國對待巴西崛起的政策立場。

美國可以跟巴西進行密切的經貿合作,進口石油甚至出售先進戰機,但美國對巴西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卻從不鬆口。美國不願意在自己後院出現一個強大的挑戰者,尤其巴西目前還是左翼力量執政。巴西對美國的態度極為惱火,卻無可奈何,今次斯諾登捅破天機之後,羅塞夫抓住不放,要求美國道歉是虛,希望美國補償是真。

巴西希望羅塞夫十月底訪美期間能夠得到奧巴馬親口保證,支持巴西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但奧巴馬權宜再三,認為不宜開這「金口」,雙方談判一拍兩散,羅塞夫便決定推遲訪美,在道德高地上繼續「砌」美國;不過,巴西採用「推遲」而不是「取消」,也為今後的進退留有餘地。美巴之間鬥而不破將是今後的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