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溫良恭儉讓」是馬英九的招牌,但這次在處理王金平關說案,馬英九態度截然不同,強硬地只重法理、不重情義,大家訝異之餘,馬英九更失去民眾的支持與信服,民調跌至僅剩個位數。民進黨見縫插針,播放紅衫軍倒扁運動時馬英九慷慨激昂地呼籲︰「陳水扁的民調只剩十八趴,阿扁應知廉恥自動下台。」如今馬英九的民調只剩阿扁的一半,馬英九執政是何等的不堪。

這次「馬王」鬥爭,兩人呈現出迥異的風格。不管馬英九用何等嚴厲的語氣、強硬的手段,王金平不慍不怒,口不出惡言,呼籲黨內團結為重,即使將與馬英九同台,亦表示尊敬馬總統,坦然面對。倒是馬英九陣營為免見面尷尬而左閃右避,予人理虧之感。

馬英九在關說案中表現出嫉惡如仇,一開始稱「台灣民主法治發展最恥辱的一天」,「王金平已不適合當院長,應知所進退」,未審就先判稱「這不是關說,甚麼才是關說」。馬英九一改常態,被許多人批評「無情無義」,正義凜然卻佔不到上風。馬英九態度終於放軟,動之以情,試圖在「大是大非」及「無情無義」之間找平衡點,終於又做回自己,輿論也應給予肯定,畢竟立場可以堅決,手段不必太狠,則公道自在人心。

其實,這觸及到中國社會難免的人情世故。在傳統文化薰陶下,台灣還是比較講究「情、理、法」,一向將人情置於法理公義之上。當馬英九強力攻擊王金平時,社會出現同情弱者的態勢,認為王金平十多年來的院長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且他在大選時全力相挺拉票亦有恩情,馬英九應感念於此,再論處理是否開除黨籍必順暢得多。馬英九的粗糙急迫,只得到不通人情、刻薄追殺的社會印象。

調整態度 務實理性

馬英九將事件定調「訴訟照打,政務照推」,繼續除王。碰上立法院開議,馬英九對黨內喊話以圖團結,稱他三代都是國民黨員,欲修補黨內關係。「大是大非」論無法被眾人接受,馬英九必須調整戰術,向黨內解釋他非「無情無義」的人,扭轉窘境,挽救民調。

關說案已進入司法程序,但法院審理曠日費時,甚至可能拖延到立法院這一任期結束。今後行政、立法互動至為重要,馬英九能調整態度,應是務實理性的選擇,畢竟國民黨不能分裂,否則將重蹈○○年政黨輪替的舊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