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里活電影《拆彈雄心》的奧斯卡女導演嘉芙蓮碧姬露(Kathryn Bigelow),憑新作《追擊拉登行動》再闖高峰。相反,因圍殲拉登行動跌入谷底的美巴關係,或因該片在巴基斯坦再掀爭端,低處未算低。

美國在巴 形象極差

《追擊拉登行動》題材敏感,該片於巴國公映機會渺茫,但部分巴國民間人士透過光碟或互聯網下載等方法先睹為快(合法與否不得而知)。巴國《黎明報》一名叫帕拉查的專欄作家發現,片中部分場景某些角色操阿拉伯語,而非烏都語和普什圖語等在巴國常用語言,而在另一些場景,巴國示威者能在美國駐巴大使館大閘外聚集,現實世界中巴國示威者難以接近處於封閉區的美國大使館。帕拉查寫道:「斥巨資開拍的荷里活大片,怎能將如此簡單的事情搞錯?該片非但無法令巴國民眾認真看待圍殲拉登事件,而且令其淪為笑話。」

電影畢竟是夢想工業,其中一大挑戰是為觀眾帶來現實生活中難以體會的視覺官能刺激。劇本再忠於事實也好,礙於預算、拍攝限制和商業考慮等因素,在選角、取景和編劇方面有時要稍作妥協,犯駁位在所難免。巴基斯坦人着眼於該片橋段與他們對事件認知的差異,反映圍殲拉登是美國捏造出來一類陰謀論,於巴國朝野仍根深柢固,教他們不由自主地雞蛋裏挑骨頭:既然連美國人自己也矇查查,對事件來龍去脈說不出個所以然,巴國上上下下就事件是否捏造提出疑問,絕對合情合理。

美國中情局無人機誤殺誤傷巴國平民事件不絕於耳,華府甚至無視巴國主權派兵硬闖捉拿拉登,美國在巴國形象低無可低,關於美國的陰謀論層出不窮。不能排除一些巴國民眾為自圓其說,試圖從該片找線索,填補心中層出不窮陰謀論的失落環節,對號入座。

舉例,片中有一幕是美國人員佯裝成疫苗接種人員,以取得拉登一家DNA樣本。現實世界中,美方的確以虛假的肝炎疫苗注射行動瞞天過海,惟片中變成小兒麻痹症疫苗注射。

在巴國南北瓦濟里斯坦,塔利班武裝過去一年力阻境內民眾接受防疫注射,有的稱疫苗有絕育效果,有的指摘衞生人員為美國間諜,在在反映《追擊拉登行動》成為塔利班渾水摸魚的工具。美國人引以為傲的荷里活軟實力,有其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