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月底舉行大選,選前唯一一場電視辯論日前上演,估計有一千七百萬人收看,基民盟總理默克爾與社民黨挑戰者施泰因布呂克何者表現較搶眼,分析家各有不同見解,有的認為施氏積極進攻、一語中的,把默克爾比下去。問題是,施氏始終無法撕破默克爾的防衞網,他的技術性得分再多,乾淨利落擊倒對手場面欠奉,無助扭轉劣勢。

雖說這場辯論被指充斥悶場,但也不乏火花四濺的情景。例如,當施氏批評默克爾施政原地踏步,缺乏方向一味兜圈,畏首畏尾欠缺魄力,默克爾反駁,強調自己瞻前顧後謀定後動,想清楚再行動,而不像某人那樣做了再算,顯然在諷刺施氏說話不經大腦,得罪人多稱呼人少。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施氏論氣勢無法壓下默克爾,比政綱也佔不到半點甜頭,有時甚至反遭對方偷襲。對施氏來說,足以把基民盟炸至遍體鱗傷的議題,理應手到拿來,但礙於種種因素,這些議題通通變成濕水炮仗,對默克爾幾乎全無威脅可言。

德國經濟於歐債危機中一枝獨秀,掌舵的默克爾應記一功。施氏學新興政黨「德國有得揀」那樣主張退出歐元區,只會被對手揶揄離經叛道、漠視歐元區有入無出現實,他只好針對德國在職貧窮人口劇增一事做文章,將默克爾形容的「過去美好的四年」,說成「失落四年」,藉以宣傳自己準備向富人加稅、推出最低工資等政綱。雖然德國失業率處歷史低位,但七百萬人時薪低於八點五歐元、四分之一勞動人口從事朝不保夕的臨時工作,是德國貧富差距不斷擴闊的鐵證。

施氏有的放矢,默克爾四両撥千斤,表面上盛讚社民黨九八至○五年上台執政時推行勞工市場改革有功,成績有目共睹,實際上以彼之矛攻彼之盾,警告施氏切勿為了爭勝無視大局,向撐起國內就業市場的中小企埋手,枉費社民黨當年苦心。

敍利亞問題足以讓默克爾變生肘腋,英國國會公然給華府吃檸檬,否決出兵攻敍,奧巴馬也突然縮沙,拒行使總統特權,主動尋求國會授權動武,攻敍更添變數。施氏未有拿敍利亞問題刁難默克爾,心知這枚炮仗濕水再無用處。

施氏明言無意再續前緣,惟民調顯示,大部分選民期望社民黨與基民盟再組執政大聯盟。施氏無法燃起選民求變之火,除因炮仗濕水,選民猛潑冷水也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