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衫軍二十多萬人上街,顯示台灣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令後馬英九時代提前到來,馬政府的信任危機也搬上枱面。台灣社會遊行示威不絕,有凱達格蘭大道二十萬人集會,有往行政院潑漆,有到內政部抗議,顯示政府威信蕩然,民憤極大,要以抗爭方式宣洩不滿。民眾集結聲援,馬政府警覺到不能低估這股民怨,當公民運動成為慣性,而其訴求得不到解決之時,就會引發更大的社會運動,也將造成社會動盪,輿論甚至預言這是終結後馬英九政府的開始。

黨內精英保持距離

馬英九民望屢創新低,反映無論是政府的政策或能力,都備受人民質疑,信任危機確實是馬政府當前的困局。馬英九雖自恃清廉,但諸多政策不獲肯定,其用人屢被批評為在鏡子中選人,俯貼民意卻往往被民意牽着走。他自律甚嚴,卻不能感召下屬,清廉招牌因身邊要員身陷貪腐而蒙污,叫馬英九情何以堪?

馬英九的外交工作最近有重大突破,赴中南美洲訪問過境紐約,在外訪的行程中備受他國禮遇,但因颱風襲台,馬英九縮短行程趕回台灣。馬英九表示,面臨颱風威脅,他願意與人民站在一起,然而民眾卻不領情,許多人認為總統應做大事而不是處理風災危機。馬英九要重新獲得人民信任,減少社會紛擾,就必須負起黨內黨外溝通的責任。立法院內常因溝通不足而喧鬧,法案無法通過,閣員感嘆孤臣無力可回天。

人民對政府的不信任,也完全投射在馬英九身上。馬英九掌握黨政大權,尤其是剛連任黨主席,但黨的權威卻在消耗喪失中,以致馬英九提名中央委員竟有人婉拒,過去靠馬英九氣勢而選舉獲勝的情勢不再,各路人馬提前布局為自己的政治前程鋪路。八年前,黨內精英為進入權力核心,競相靠攏馬英九,現在卻呈現疏離感,甚至與馬政府保持距離。此外,國民黨內的決策機制中常會也形同虛設,雖行禮如儀,卻無影響力,馬英九亦因此威信不足,黨鞭揮不到立法院內,難以貫徹馬政府的政策,更惹來民怨。

台灣有謂「官不聊生」,官員做得辛苦,人民不領情,政府權威失落,官員未有調整心態,難以得到人民的信任,不能提升政府效能,也無助解決問題。馬英九政府只有不斷改善施政,重新得到人民的信任,台灣才能健康向前行,不致陷入一波又一波的社會衝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