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清場行動當天,臨時副總統巴拉迪宣布辭職。這位政治強人本想憑藉自己的威望將埃及從亂局中挽救出來,並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不料出師未捷身先死,由於軍方執意清場,造成重大傷亡,面對悲慘現狀,巴拉迪自感無力,無奈選擇辭職。

巴拉迪是享譽世界的政治家,從一九九七年開始,他就任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此後三次獲得連任。擔任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期間,巴氏不屈從於美國壓力,同美國鬥智鬥勇,贏得世界尊重。在調查伊拉克是否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問題上,巴氏對美國的情報提出質疑,直到伊拉克戰爭爆發前,仍堅持在伊拉克沒有發現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在美國發動伊戰後,他公開批評美國做法錯誤。後來的事實證明,巴拉迪是正確的,美國是錯誤的。在伊朗核問題上,巴氏堅持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不能對伊朗採取制裁措施,令美國十分惱火。二○○五年巴拉迪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是對他的最高肯定。

卸任後的巴拉迪並未打算真正退休,但由於當時埃及在政治強人穆巴拉克統治之下,巴氏只能等待機會。穆巴拉克被推翻後,埃及陷入混亂,各色人物紛紛登場,巴氏當然不想錯過這個機會。憑藉在擔任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時積累的聲望,巴氏成為主要反對黨聯盟「全國拯救陣線」領導人之一。穆爾西當選總統後,巴拉迪雖然擔任穆氏的副手,但他對穆氏的政策並不認同,所以支持推翻穆氏,在贊成埃及軍方推翻穆爾西政權的自由派人士中,他是最具聲望的一位。

穆爾西被推翻後,巴拉迪被任命為副總統,他等待已久的機會終於來臨。在巴氏看來,如果自己能夠力挽狂瀾,將埃及帶出混亂,就能夠在歷史上寫下濃濃的一筆。但事態的發展卻出乎巴拉迪的預料,很快就將他置於尷尬境地,面對軍方清場造成大量人員傷亡的慘狀,巴氏感到憤怒和無奈。

面對慘狀黯然下台

作為一名資深政治家,巴拉迪深知,用武力清場解決衝突只能帶來暫時的和平,卻埋下更深的仇恨。巴氏意識到,面對清場後的埃及局勢,他已經無能為力,如果繼續擔任副總統,他將要為這次流血衝突承擔責任,這是他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的,因此他只能黯然下台。其實,不單是巴拉迪,面對當下的埃及亂局,任何一位政治人物都不可能在短時期內迅速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