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秋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推進改革,似乎已成為定論。中共高層的北戴河避暑會議,消息傳出近日將結束,習李等政治局常委陸續亮相。有關推進改革的精神,也將不斷滲出,其中有關中國繼續改革開放的新動力、新亮點,引起討論。

中國在經過長達三十年狂飆突進似的經濟增長後,今年上半年經濟引擎似乎乏力,國際又泛起一股唱衰潮,曾因成功預測東亞金融危機而聲名大噪的克魯格曼不久前發文,稱中國遇到了「大麻煩」: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達到了極限。克氏的預言,是重複過往的中國崩潰論,還是符合實際,不能不引起深思。儘管世銀前高級副行長林毅夫說中國還可以高速增長二十年,但當今世界還沒有一個國家可以高速發展半個世紀。

突破利益固化藩籬

縱觀世界經濟的發展史,很少國家能長年保持約百分之十的高速增長。歐美國家在二戰後的黃金發展周期結束後,紛紛進入七十年代的經濟滯脹期;日本經濟崛起後,也進入「失去的二十年」。對此,經濟學家奧爾森解釋,一段時間的經濟高速增長後,一定會形成一些分利集團,它們在過去的經濟發展中獲得了雄厚的政治和經濟資源,愈來愈專注於既有財富的分配而不再是新財富的創造,以獲得壟斷性收益,從而成為經濟進一步增長的阻力。

事實上,中國早就出現了要將利益「固化」的集團。習近平和李克強不斷強調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似乎中國改革開放的新動力正是由此着墨。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李巍指出,根據奧爾森的理論,分利集團會導致政府愈來愈僵化,只有打破分利集團對政治的控制,經濟才能重新起飛。

所幸,國際間的唱衰論有「倒逼效應」,煥發中國社會的憂患意識來打破保守勢力的阻礙。同時,鄧小平給中國留下一個重要遺產──嚴格的退休制度,確保了中國社會的流動性,每十年就會經歷一個大規模的代際更替,很大程度上確保了政治活力,也會對既有的利益結構進行衝擊,從而防止利益結構、權力結構和觀念結構的僵化。再就是,中國弱勢群體向上流動的強烈要求。

由此而看,中國繼續改革開放其實不乏動力,對於習李體制也是可期。若習李毅然推動黨內民主,政治改革和經濟改革同步,必可將這些改革動力發揮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