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熙來案審判拉開帷幕,迅速引發各界關注。據說該案分成秘密審判和公開審判兩個階段,但無論結局如何,都難以平息民間的爭議聲。當局以貪污、受賄、濫用職權等罪名起訴薄熙來,而不是將薄定性為政治犯,已說明當局身處左右為難的困局。

對薄熙來的評價經常呈兩極分化:讚揚者稱其敢作敢為,清算民營企業家的原罪,而且大規模打黑,高舉共同富裕的旗號,勇於打破權貴分贓的格局,在民間尤其在底層社會贏得共鳴;批評者則認為,薄熙來以人治代替法治,與民主自由的大潮格格不入,是一個政治野心家,他的小恩小惠是為了收買民心。

支持薄熙來的群眾至今仍然為其鳴冤,認為他觸犯了官僚資本集團的整體利益,遭到暗算,而反對者則對薄熙來口誅筆伐,聲討重慶模式的罪惡。這種左右截然對立的格局,使第五代在處理薄熙來案時相當為難:量刑過重,勢必被左派唾棄;量刑過輕,右派不會善罷甘休。

避重就輕 減少動盪

目前看來,當局以貪污、受賄、濫用職權等罪名起訴薄熙來,顯然是避重就輕,希望淡化處理,減少社會動盪。但值得關注的是,傳出薄案即將開審後,新華社配發的一個評論稱,「令出一門方能不偏不倚」,在大政方針上、在領導幹部任免上,「地方政府必須維護中央的權威,必須堅定不移地執行中央的決定,這不僅僅只是簡單地服從,更事關領導幹部的覺悟,事關國家前進的旗幟」。言下之意,薄熙來下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與中央對着幹,沒有與胡錦濤保持一致。當局迎合左右兩邊的意圖相當明顯。

問題是,薄熙來當年在重慶唱紅打黑,得到中央的高度讚揚,《人民日報》曾多次在頭版頭條刊登唱紅打黑的「先進經驗」,上屆九個中央政治局常委有五個親臨重慶,讚揚薄熙來唱紅打黑的成果。如今新華社給薄熙來扣上一個「對抗中央」的帽子,此一時彼一時,這讓老百姓情何以堪!

政治難有對錯之分,只有利益之別。重慶模式是好是壞,不是由官方說了算,也不是由自由派說了算,關鍵還是要重慶當地百姓來評價。身處當地的百姓,在王立軍事件之後,親身感受到重慶治安好了還是變壞了,他們的收入增加了還是減少了,他們心中應該有清晰的對比,這或許才是最真實的評價。

海內外對薄熙來命運的討論,與其說是對其個人浮沉的關注,不如說是對中國向何處去的關心,不同立場的人自然有截然不同的評價。薄熙來打黑固然罔顧司法程序,胡作非為,但當司法權力被黑惡勢力買通,警匪一家之後,又怎麼可能憑藉正常的司法程序將這些人繩之以法呢?當然,重慶模式人治色彩濃厚,將希望寄託在幾個強勢人物身上,確實也難以實現持續性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