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總統登盛到訪華盛頓,成為這個東南亞國家四十七年來首位訪美的元首,在他訪問期間,華府「一國兩名」稱呼緬甸,正好反映美國總統奧巴馬處境尷尬,既想順得哥情,又不想失卻嫂意。

中文沒有這個煩惱,緬甸就是緬甸,英文卻教人頭痛,到底是叫新名Myanmar,還是維持舊稱Burma?用哪一個國名,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立場。一九八八年八月八日,緬甸爆發大規模民主運動,衝擊着當時已持續了二十六年的專制軍事統治,招致軍政府血腥鎮壓;翌年,軍政府明顯為了加強權威,或也向抨擊她的國際社會還以顏色,表明緬甸的事不容外人置喙,破舊立新,把國名由Burma改為Myanmar,所持理由是舊名不能反映緬甸國情,不利民族團結,因為Burma指的是最大民族緬族,而把其餘一百三十多個少數民族排除在外。一個國名分出敵友,軍政府的敵人,拒用新名,以抗議其鎮壓民運剷除異己,而棄用舊稱的,自是軍政府的朋友,是認同她的。

緬甸民主女神昂山淑姬,即使在獲選國會議員後,在出訪亞歐美時也用舊稱,曾經引起緬甸政府抨擊,指她違憲。美國支持緬甸民主派,也一直沿用舊稱,以至在國務院和中情局的各國介紹中,直至今時今日,仍找不到一個叫Myanmar的國家。其實,奧巴馬去年十一月訪問緬甸時已經悄悄改口,今次登盛訪美,華府聲稱,為了尊重外交禮節,奧巴馬也會在登盛面前,以Myanmar稱呼緬甸,但官式文件仍然維持Burma之名。

華府不湯不水的做法,正反映其尷尬之處。一邊廂,緬甸是奧巴馬化敵為友策略的成功例子,也是一個天然資源豐富、商機處處的國度,更是牽制中國的一枚好棋子,美國必須拉攏登盛,給予支持,好使緬甸開放改革的大計,不致夭折。

另邊廂,登盛上台以來,雖然釋放政治犯、開放報禁、賦予組織工會和罷工權利等,但宗教和種族暴力加劇,單在若開邦,佛教徒和回教徒衝突,已造成近二百人死和十四萬人流離失所,同時,少數民族克欽族等武裝組織,也遭政府軍鎮壓。華府邀請登盛訪美,遭到人權組織和國會議員質疑,認為在緬甸人權狀況愈形惡劣情況下,此舉發出錯誤訊息,變相支持一個踐踏人權政府。華府「一國兩名」稱呼緬甸,是要表明對登盛在支持中仍保持距離。奧巴馬想要左右逢源,會否落個兩不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