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韓劍拔弩張,象徵雙方合作的開城工業區成為犧牲品,隨着北韓工人離開和南韓人員撤走,工業區淪為鬼域勢難避免,重啟之日,遙遙無期。

開城工業區是南韓陽光政策的產物,前總統金大中二○○○年訪問平壤,兩韓峰會破天荒舉行,朝鮮半島出現前所未見的「和平」,北韓距離三八線僅十公里的軍事重地開城闢出工業區,二○○四年,這個由南韓投資設廠、用北韓廉價勞工的試驗點,正式開始運作。

北韓領袖金正日當年不顧軍方將領反對,「開放」開城,無非想對南韓顯示誠意,也好吸進外匯,改善北韓經濟,而金大中及其繼任人盧武鉉大概以為,藉着開城工業區經濟合作,能夠帶動北韓政治變革。經濟發展推動政治改革,本就並非必然,何況開城工業區細小而封閉,影響更加有限,結果已是有目共睹。

李明博二○○八年上台,推翻陽光政策,開城首當其衝,他禁止南韓企業對開城進行新投資,致使這個兩韓經濟合作區苟延殘喘。北韓新領袖金正恩掌權一年多來,先後試射導彈和核試,朝鮮半島瀕臨戰爭邊緣,開城自也難逃一劫。上月初,平壤政府禁止南韓人員進入開城,隨後撤走區內五萬三千名北韓工人,工業區頓陷癱瘓,坐困愁城的南韓人員,在只准出不准入情況下,以即食麵果腹,月底,首爾政府在要求送糧遞藥被拒、呼籲展開談判又不獲回應後,陸續撤走滯留南韓人員,目前只餘七人無法離開,北韓要求他們清算欠薪欠稅等,雙方正就此交涉。

金正恩關閉開城工業區,可謂損人損己。過去十年,南韓一百二十多家企業,在開城投資逾十億美元,同時生產約值十億的成衣、手錶等產品,金正恩顯然以開城當作籌碼,他或以為,工業區一旦停止運作,南韓企業損失慘重,以此迫使朴槿惠妥協。然而,對於南韓經濟來說,開城微不足道,相反,工業區關閉,對北韓而言卻是雪上加霜,近十年來,開城替北韓賺取近二億五千萬美元,支撐五萬多個家庭,養活二十多萬人。

南韓人員撤走,開城面臨斷電斷水,難逃淪為廢墟命運,而兩韓最後一線連繫,也從此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