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有板有眼 登盛困於內政

緬甸總統登盛執政近兩年來,開啟開放之門,推動改革之輪,使與世界隔絕幾十年的南亞寶國,打破國際孤立,成為投資熱土。相對於外交的順風順水,登盛在內政特別是少數民族問題上連連碰壁,無論是西部洛欣亞斯族,還是東北部克欽族,都教他焦頭爛額。

登盛在二○一一年三月上台後,推行一連串改革,最矚目的莫過於把反對派收進建制之內,民主女神昂山淑姬在進身國會後,成為緬甸與西方修好橋樑。不足兩年之間,西方國家紛紛擱置或撤銷對緬制裁,美歐領袖也絡繹到訪,美國總統奧巴馬去年十一月踏足仰光,更成國際焦點。登盛亦變為幾十年來首個訪問西方的緬甸領袖,他繼去年九月訪美後,目前展開歐洲之旅,進行挪威、芬蘭、奧地利、比利時和意大利五國之旅,以加強緬甸與這些國家連繫。

在外交上,登盛可謂八面玲瓏,既與西方修好,也與傳統盟友中國維持良好關係。

西方熱情擁抱緬甸,居心不言而喻,對美歐而言,天然資源豐富的緬甸,既具經濟價值,更是牽制中國的棋子。登盛似乎反過來把西方當成棋子,緬甸與美歐加強關係,便能逐步擺脫對中國的依賴,防範中國突然發難。

登盛在外交上左右逢源,在處理國內少數民族問題時,卻頭頭碰着黑。他上台兩個月,在反政府武裝中數一數二的克欽獨立軍,便撕毀了實施十七年的停火協議,與政府軍頻起衝突,到了去年底,政府軍行動升級,空襲克欽地區,不但釀成枕藉死傷,也使數以萬計民眾流離失所。緬甸為多民族國家,緬族為最大族群,其他少數民族約佔四成人口,自緬甸脫離英國獨立後,多個民族要求自治,幾十年來武力抗爭不斷,政府鐵腕鎮壓,成為緬甸暴政之一。和平解決少數民族武力衝突,本是登盛一項承諾。

西部若開邦洛欣亞斯族對登盛和大多數緬甸人而言,或許不是種族問題,因為這個民族並不獲緬甸法律承認為公民。去年中,信奉回教的洛欣亞斯族與佛教徒爆發流血衝突,大批洛族人爭相逃往鄰國,引起國際關注,衝突至今仍未平息,洛族亦仍陷困境。

無論克欽族還是洛族,皆非單純的內政問題,登盛備受國際壓力,國內不穩定,更拖累民主和經濟發展,危及改革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