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視寰球:印度軍購撐不起大國雄心

英法領導人近日前往印度推銷武器,新德里來者不拒,胃口極大。但是,印度僅僅通過購買武器是無法建設一支強大的軍隊,只會將戰略主動權拱手讓人。印度的大國雄心只是一廂情願。

印度連續多年居世界軍購榜第一名,除了中國之外,印度幾乎購買了世界所有國家的武器,印度的武器庫是貨真價實的「萬國牌」。而且印度軍購從航母、戰機到炮彈、槍械,囊括核武器以外的所有武器。

整合困難受制於人

軍購是一把雙刃劍,短期內,確實可以迅速提高軍事實力;長遠看,則是在關鍵技術上更加受制於人,進一步限制本國軍工產業的發展。印度以這樣的思想指導軍隊建設,換來的是「兩高兩難」,兩高是高消費、高事故率,兩難是整合難、後勤供應難。

高消費,即軍購的持續性和高代價,例如印度向俄羅斯購買的「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不光交付時間頻頻推遲,實際價格也幾乎漲了一倍,而改裝的費用更是無底洞。高事故率則是有目共睹,印度空軍的事故率幾乎可以稱得上世界之最,每年都摔十幾架各種型號的飛機。

另外,令人眼花繚亂的軍事裝備體系,不但技術標準不統一,運用方式也不同,要融合在一起形成整體作戰能力,難度極大,而且給後勤供應造成巨大麻煩與負擔。現代戰爭不是比併某款武器的先進,打的是整體作戰能力以及後勤保障能力。印度近年來並沒有經過實戰的鍛煉,如果真正發生戰爭,估計連炮彈供應都成問題。

其實印度軍購出手闊綽也是迫於無奈,主要是本國的軍工產業太落後。比如印度陸軍的「阿瓊」坦克,到○八年正式列裝時,已歷經三十三年的研製,期間印度軍方甚至拒絕採購。又如印度空軍的「光輝」戰機,到一一年拿到量產許可證時,已研製三十年。而引進幾十年的米格21戰機,印度軍工廠甚至連零部件都做不了。在這種情況下,也只有走軍購這條路。

更可悲的是,印度已陷入愈落後愈買、愈買愈落後的惡性循環。大量軍購嚴重擠壓本國的軍工產業,軍工產業愈落後,令印度不得不加大對外軍購,這反而對俄、美、英、法形成外交依賴。事實上,印度軍力根本支撐不了其大國雄心,其「向東看」與中國對抗的想法也只是幻想而已,中國根本不將它當作一回事。

劉大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