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刺激起公憤 突尼斯轉捩點

突尼斯茉莉花革命,推翻獨裁者本.阿里,掀開阿拉伯之春大幕。在革命中,相對於埃及、利比亞的暴烈血腥,突尼斯可謂溫文得多,在革命後,相對於埃、利動亂不休,突尼斯也可謂順利得多,在幾個月內便能舉行民主選舉,但俗語說得對,好戲在後頭。兩年過去,突尼斯這個所謂異數,也與其他阿拉伯之春國家一樣:政局混亂、社會動盪、經濟不振,大有可能再起革命。

本.阿里垮台,最大得益者就是長年受壓的伊斯蘭復興運動,這個組織,可說就是埃及穆斯林兄弟會的突尼斯版,兩者分別在於兄弟會從不掩飾推行回教法規的「壯志雄心」,復興運動卻把自己打扮成溫和回教組織,兄弟會幾乎獨攬大權,復興運動受制於選舉法例,雖贏選戰,卻無法隻手遮天,要與兩個中左世俗政黨聯合執政。

如果執政聯盟有效管治國家,突尼斯或許能變阿拉伯之春異數。可惜的是,復興運動領導的政府,上台逾年,一直無法穩定局面,其中最惹不滿的是對高失業率束手無策。「無工做」可是茉莉花革命的導火線,目前失業情況不但未見改善,反而惡化,全國失業率達到一成八,其中大學生更逾兩成,人心難免浮躁。茉莉花革命的口號是「要麵包,不要本.阿里」,沒有本.阿里,同樣沒有麵包,誰不沮喪?

復興運動初學執政,雞手鴨腳,撞板碰壁,似乎要給一點諒解,不過背後問題複雜得多。制憲大會成立以來,回教勢力和世俗派角力,前者要新憲以回教法規作依歸,後者處處抵制,致使草憲陷入停滯。復興運動口稱不會變成塔利班,但似乎說一套做一套,比復興運動更激進的薩拉菲派,亦見氣燄高張,不免使自由世俗派深具戒心。

政府施政無能,加劇政治危機,反對派要求成立一個更具代表性政府,廣納各派人馬,但一直未獲答允。與此同時,反對派被打壓情況愈見厲害,政治暴力無日無之,親政府民兵組織被指擔當打手角色。在這背景下,反對派領袖貝萊德被殺,成為本.阿里垮台後突尼斯首宗政治行刺。

貝萊德不遺餘力抨擊政府縱容暴力活動,他一死,矛頭立即指向復興運動,事件觸發全國示威罷工,總理急忙宣布改組政府,由非政黨專業人員組成內閣。這或許是突尼斯亂局一線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