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難怎能興邦 無災方可強國

中華民族多災多難,進入七月之後,半壁河山在水中,億萬災民遭荼毒。多難興邦,這句古語頻繁出現在內地各大媒體和政府官員的口中,問題是,多難一定能興邦嗎?

在中國,天災往往與人禍連在一起。以日前的水浸北京為例,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居然抵受不住一場暴雨,北京的城市建設是何等的虛弱,應急管理又是何等的落後?假如氣象部門的預警能夠及時傳遞給每個市民;假如當局在建設時不僅重視外表的光鮮,更重視下水道的通暢;假如當局在暴雨來臨時啟動應急機制,天災還會導致如此慘痛的傷亡嗎?

多難興邦,指的是能夠吸取災難教訓,走向幸福,絕不是用重複的苦難層層疊疊如淤泥般埋沒人心,更不是某些人拿來掩蓋人為錯誤的遮羞布。如果將強國興邦的夢想建立在多災多難的基礎上,建基於老百姓的生命與眼淚之上,這樣的強國夢是否太殘忍了?

遺憾的是,從四川地震到舟曲泥石流,從山西礦難到京城洪災,從食品危機到重金屬污染,中國老百姓遭受的災難一個接一個,但有誰從中吸取了教訓?國家又是否在災難中獲得新生呢?每次喊出「多難興邦」之後,又是新一輪的災難降臨,更多的民眾倒在血泊之中,這到底興的是哪門子邦!

自我安慰 自我麻痹

這些年駭人聽聞的慘劇、罄竹難書的人禍不斷出現,百姓的眼淚已流了太多,大難臨頭固然使人們更加團結,災難卻也會使人麻木,使人頻生挫折感,使人對未來失去信心,使人喪失追求幸福的能力。如果每次災難過後,當局都不認真總結反思,反而以多難興邦來自我安慰、自我麻痹,那些逝去的生命豈不是白白犧牲?那些生者又怎麼可能對執政者有信心?

中華民族從來不是一個缺少災難的民族,而是一個缺少幸福的民族。歷史上的連年戰爭,邊境的烽火連綿,近代史中的半殖民地痛苦以及各種內亂,都已經讓中華民族不堪重負。災難之後,痛定思痛,百姓渴望的是建立一個美好的、沒有災難的家園,可惜,老百姓的良好願望竟是如此遙不可及。

「為甚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詩人艾青這句悲愴的詩曾廣為傳誦,但對所有中國人而言,更希望的是一個無災無難的中國,一個讓人洋溢着笑容的中國,礦工都不會擔心突如其來的礦難會使他們長眠地下,小孩都不用擔心吃的是三聚氰胺奶粉,司機都不會擔心被突如其來的洪水淹斃。這些看起來很小的願望,實現起來為何就這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