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口號受質疑 小平理論成包袱

內地學者劉勝軍日前發表題為《那些應該退出歷史舞台的口號》的文章,公開呼籲「抵制」鄧小平圍繞改革提出的口號,如「摸着石頭過河」、「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及中國特色的提法等,並直言此類在當時發揮巨大積極作用的口號,已經成為社會進步的障礙,理應以與時俱進的態度予以揚棄。

內地學者如此大膽地質疑鄧小平理論,實屬罕見。最近三十多年中,鄧小平一句頂萬句,說一不二,他的很多語錄口號都成為改革開放的論斷,被官方膜拜為金科玉律,尤其是中共第三代與第四代領導人都是鄧小平指定,對鄧的理論更不敢逾越一步。理論界可以質疑毛澤東思想,卻不敢懷疑鄧小平理論,今次劉勝軍對鄧小平理論大張撻伐,算是打響了第一槍。

平心而論,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設計師,毛澤東解決了主權獨立的問題,但沒有解決中國人的溫飽,鄧小平因勢利導,以務實的方式成功發展了中國經濟,也挽救了瀕臨懸崖的中共。不過,時移世易,鄧小平提出的一些設想與理論不可能「一貫正確、永遠正確」。

信奉教條 抱殘守缺

事實上,當年鄧小平提出的很多口號如今已不合時宜,譬如「不管白貓黑貓,能抓住老鼠就是好貓」,這句話的原意是為盡快發展經濟,可以不計手段,現在的問題是,權貴階層為了自己先富起來,利用官商勾結等各種手段,給社會正義與公平造成巨大破壞。中國如果繼續沿着這條路走下去,讓權貴「悶聲發大財」,社會矛盾將更加尖銳,老百姓恐怕會揭竿而起。

再譬如,鄧小平針對物質極度貧乏的國情,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三十年後的今天,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物質極大豐富,社會的主要矛盾已從蛋糕不夠分轉為蛋糕分不均,如果再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不是以社會公平為中心,加強社會治理與創新,中國再怎麼發展,都不可能大國崛起。

還有,鄧小平對南海諸島和釣魚島主權爭議提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成為這些年中國外交的「天條」。鄧小平當年的初衷是為爭取和平安定的外部環境,集中心思發展經濟,屬於不得已而為之的權宜之計。如今當局信奉教條主義,結果「擱置爭議,他國開發」,令許多島嶼落入他國之手。鄧公如果復活,恐怕都要痛罵徒子徒孫抱殘守缺。

世界上沒有永遠正確的理論,也無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政治理論必須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發展,才能保持生命力。中共當年批評華國鋒的「兩個凡是」,為甚麼今天對鄧小平卻要持「兩個凡是」態度?對鄧小平理論進行再思考,推陳出新,中共第五代領導才能站在更高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