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格有求而來 緬甸倒履相迎

緬甸好不熱鬧,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和南韓總統李明博前腳走,印度總理辛格後腳到。其實,自緬甸總統登盛推行改革後,外國元首便絡繹不絕,到訪這個封鎖已逾半世紀國度,興沖沖「淘金」,唯恐落後於人,辛格此行,也不例外。

這是印度總理四分一世紀以來首次訪緬。一九八七年,印度前總理拉吉夫訪緬,隨後緬甸爆發浩浩蕩蕩的民主運動-一九八八年八八運動、一九九○年大選民主派大贏,然後是軍政府推翻選舉結果,囚禁反對派領袖昂山淑姬,印度站到昂山一邊,率先譴責軍政府鎮壓民主派,兩國關係便冷淡了好幾年。印度支持昂山,一方面是自傲為全球最大民主國家,有道義責任,另方面是印度與昂山淵源不淺,昂山母親曾任駐印大使,她少女時代就在印度度過,也在這裏完成中學課程。

不過,到了一九九三年,印度轉採所謂「東向策略」,放眼東面包括東南亞和東亞,對緬政策全盤改變,離棄昂山而拉攏軍政府,備受歐美批評。新德里政府辯說印緬有鄰邦之誼,在邊境安全等問題上,處處需要合作,而且,想要一個國家邁向民主,不應採取孤立而應是接觸政策。昂山曾說對印度取態感到哀傷。雖然印緬關係回暖,但十多年來未見印度總理踏足緬土,想是怕惹更多非議。倒是緬甸前軍政府領袖丹瑞多次訪印,還受到高規格接待,民選總統登盛去年十月,亦迫不及待到新德里訪問。

雖然新德里刻意經營印緬關係已近二十年,印度亦是繼中國、泰國、新加坡後緬甸的第四大貿易夥伴,但比起中國來,印度的分量顯然望塵莫及,中國已在緬甸能源開發等領域捷足先登,對緬政治影響力亦匪淺。別說中國及不上,就連歐洲多國、日本和南韓也來爭奪緬甸市場,甚至有後發先至之勢,印度看在眼裏,難免心焦。辛格此行,很明顯是想要急起直追,印度傳媒苦口婆心,呼籲加強印緬關係,以免輸給中國,可說道出真意。

印度拉攏緬甸,一舉兩得,既牽制中國,也能滿足一些能源需求。緬甸有豐富天然氣和石油蘊藏,印度則經濟起飛,對能源需求殷切,緬甸近在毗鄰,能源運輸費用無疑可以大減,可說廉宜便捷。辛格有求於人,自然帶來見面禮,相信印度會向緬甸提供信貸,登盛當然也會禮尚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