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媚權媚財為榮 大學怎會有希望

內地高校向錢看向權看,斯文掃地。最近一項調查顯示,改革開放以來,清華大學造就了八十四名億萬富豪校友,校友財富合計近三千億元,成為中國造富大學排行榜冠軍;北京大學則以培養省部級官員最多為榮。兩所名校媚財媚權,怎麼可能培養出大師級人物?

清華、北大之所以舉世聞名,並不是因為有美麗的校園,更不是因為培養過多少政要富豪,而是擁有獨立自由、包容並蓄、中西貫通、文理滲透的精神,以及培育了一眾傳播與發揚這些精神的學術大師,無論胡適、陳寅恪、魯迅、陳獨秀,還是趙元任、朱自清、王國維,其道德文章、人格特質及科研成果都獨領風騷。

這些大師是中國文化的命脈,是文化道德的先鋒,是學富五車的大家,也是高科強技的巨匠。他們不向權力獻媚,不為財富折腰,是中國社會良心的典範,甚至在關鍵時刻引領社會前進,拯救萬民於水火。然而,當下的清華、北大還有多少教授稱得上大師?清華、北大不為大師斷層而苦惱,卻浮誇於出產多少個政要富豪,這種教育導向會將中國引向何方?

烏煙瘴氣 誤人子弟

清華百年校慶時,其宣傳冊上竟將曾在該校就讀的領導人頭像,按照職務高低排列,組合成清華園大門形象,包括國家主席、人大委員長等,官愈大愈在上面,頭像也愈大,而諸如朱自清、王國維等大師的頭像卻擺在毫不起眼的地方。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亦曾津津樂道,大談北大校友中誕生了多少個億萬富豪。

如此媚俗,豈非本末倒置?清華、北大還剩多少斯文呢?如果說以富豪作為名校的標誌,那些囊括中國諸多私企老闆的美國野雞大學,豈不是比清華、北大更成功?當牛津、劍橋、哈佛、耶魯等世界名校以培育出諾貝爾獎得主自豪時,中國兩所頂尖大學竟不以學術較長短,反以媚俗驚世人,中國教育有何希望?中國科技如何屹立於世界之林?核心價值觀又豈會不崩潰?

本來,大學是教書育人、研究學問的象牙塔,應該盡量隔絕社會上的嘈雜紛擾,保持一方淨土。可惜的是,中國的校園早已淪為官場和名利場,教授以追求職級為榮,以研究為恥;學生以抄襲為榮,以學問為恥;學者為有權有勢者鳴與呼,對弱勢階層疾苦置若罔聞。大學校園烏煙瘴氣,與其說是作育英才的園地,不如說是誤人子弟的屠宰場。

大學之傷,是社會之痛,大學作為社會良心最後底線失守,意味着中國社會已進入一切向錢看、一切向權看的時代。清華、北大的墮落,給中國敲響的何止是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