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令夕改如兒戲 藥監局草菅人命

內地保健品市場魚龍混雜,泥沙俱下,作為監管部門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擔負着為百姓把關的重大責任,不幸的是,這個人民健康的守護神在糖衣炮彈的進攻下,淪為無良奸商的保護傘。

今年二月底,內地保健品「螺旋藻」多批產品被檢測出鉛、砷、汞等重金屬超標,涉及多家生產企業,但在三月份檢測中,這些企業的相同產品,除一家外悉數達標。兩次檢測,結果卻大相逕庭,有媒體揭爆,這與多家企業第一次檢測不合格後,進京「公關」不無關係。

同樣一批保健品,前一次檢測不合格,半個月後檢測變為合格,轉變幅度之大,讓人目瞪口呆。是檢測標準時緊時鬆,還是政策朝令夕改?這樣的監管部門究竟是誰的看家狗?到底是甚麼原因能使國家藥監局的公信力蕩然無存?

從有關報道分析,這些企業進京公關過程中,代理中介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一些曾在監管機構工作過的人下海經商後,通過原先的「平台」與「人脈」,借助宣傳運作與金錢攻勢,即可打通從樣品生產到機構檢測,再到申報材料、產品試製現場核查,直至最後專家評審等所有環節。國家藥監局在這些中介機構面前,如同敞開大門,毫無防守之力。

奸商公關 貪官斂財

內地問題食品與藥品之所以氾濫成災,最重要的原因是監管部門尸位素餐,甚至助紂為虐,變成貓為老鼠當保鏢,為假藥保駕護航,與無良商販狼狽為奸。早前內地職業打假人士高敬德投訴藥店售假,浙江杭州江幹區藥監局竟要求高與售假藥者簽署調解協議,內容包括放棄以投訴舉報、訴訟、行政覆議、向媒體曝光等形式,追究售假藥者和藥監部門的責任。

作為執法部門的藥監當局本應與打假者站在一起,如今竟偏幫售假者,撮合「協商解決」,以所謂「維穩」的名義要求舉報者不向媒體曝光。私人之間的矛盾可以通過私下協商來減少衝突,但是,藥監部門與製假企業間的矛盾,並不是私人恩怨,而是事關百姓身體健康的公事,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怎麼能私了?藥監局知法犯法,豈不成了製假售假者的幫兇?

事實上,藥監系統早已成為腐敗重災區,從早前被處決的前國家藥監總局局長鄭筱萸,到前副局長張敬禮,再到各地藥監官員,醜聞接連不斷,可謂廟小妖風大,池淺王八多,從上到下爛透了。這些官員將人民所賦予的監督權當作搖錢樹,以權謀財作為監管原動力,指望這些腐敗官員監管食品藥品,保障百姓身體健康,簡直就是與虎謀皮。

民以食為天,藥以安為先。當今神州,食物已變成毒物,藥品也淪為毒品,百姓何以為食,何以為安?難怪中國人都想移民,遠走他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