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大選因素發酵 對華貿易戰升級

美國最近在一天內針對中國產品作出四次反傾銷或反補貼裁決,兩國貿易摩擦加劇。很明顯,華府發動貿易戰是着眼今年的大選,意圖取悅選民,中國如不果斷反制,只會助長對方囂張氣燄。

美國商務部日前認定中國輸美化學增白劑、鍍鋅鋼絲、鋼質車輪存在傾銷和補貼行為,並於同一天對晶體矽光伏電池組件作出初裁。美國二十四小時之內以快刀斬亂麻方式對中國發動貿易突襲,力度之大、範圍之廣、牽涉商品之多,前所未見。

美國對華打貿易戰早已有迹可尋,今年一月奧巴馬政府就專門成立了「執行特別小組」,監控中國可能存在的貿易、商業侵權行為。小組成立不到兩個月,美國便發動了一輪又一輪貿易戰。

美國今次對華貿易戰攻防兼備,一方面封堵中國商品進口,一方面極力打開中國市場,同時還聯合其他發達國家利用世貿組織等多邊平台對中國稀土等原材料出口管制施壓。美國對華發動全方位、多角度的貿易保護攻勢,背後的政治動機相當明顯。

一廂情願 屢屢吃虧

今年是美國大選年,除了總統選舉外,國會議員和三分之一參議員也面臨換屆,白宮和國會均竭力打造公眾利益捍衞者形象,而在美國部分政界人士眼中,以創造就業為由祭起貿易保護主義大旗是爭取選民的最有效手段。

各候選人奔走全美四處拉票宣傳競選理念時,與「中國」有關的詞彙再度成熱點。「中國製造和美國就業」、「人民幣匯率和美國經濟」……這些辭藻隨着選情的不斷升溫,在選民中引發極大關注。美國國會美中工作小組主席拉森就直言,就業問題是美國的第一要務,中國也因此會成為美國就業問題討論中的議題。

每逢大選,美國政客都比賽誰更反華,似乎誰愈反華誰就愈愛國,誰就愈民主。反華成了政客的口頭禪和媒體的焦點,那些爭取連任的美國總統,在反華的熱烈氣氛下,對華政策會漸趨強硬,奧巴馬自然也不例外。

中國成為美國政客轉嫁政治壓力、爭取選票的替罪羊,而北京的軟弱更助長了美國政客的瘋狂。其實,中國並非沒有牌可打,手中掌握的美國國債以及對美的大宗採購,都可以靈活出手,為何卻按兵不動呢?美國對華政策的立足點是圍而不攻,不戰而屈華之錢,中國對美政策卻是一廂情願、理想主義,自然屢屢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