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視寰球:阿拉伯的威權政治

也門局勢持續惡化,敍利亞則呈膠着,但無論兩國如何走向,中東都已走上一個大變局的轉折點。在這一波民主化浪潮衝擊下,究竟是開展新一頁還是變成亂局,抑或離不開歷史的宿命,又再是威權政治的改頭換面?

國際政治上有所謂「中東例外論」,世界其他國家發展或者民主化的歷程都不適用於中東過去幾十年的政治現實。

油元買支持 宗教穩政權

二戰後,因為內部現代因素貧乏,中東國家很容易產生威權政治。通常,一些較有現代意識的軍事強人通過武力上台,然後憑藉鐵腕、高效的手段整合國家資源,提供基本服務,維持社會秩序,還啟動工業化改革,這幾乎是發展過程的重要步驟。一般經驗,威權政治是極權政治和民主政治之間的一條橋樑、一種形態,而這種形態多是過渡性的;但在中東地區,威權政治差不多由過渡性變成恒久性,沒有順順利利進入民主政治的例子。

其中一個原因,是中東有相當一部分的富有產油國,由於油元源源不絕,這些政權可以不斷購買民眾的支持,例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聯酋,以至伊拉克和利比亞。其餘國家沒有充足油元,只能靠體制上的控制、家族淵源、游牧傳統、宗教崇拜等來維持政權。本欄之前分析過的約旦,就因為其聖裔的身份而有與生俱來的合法性;沙特阿拉伯的執政家族則特別強調其瓦哈比教派,宣揚沙特是以穆斯林民眾的精神組國;而也門和敍利亞則靠軍情警憲的控制操控政府的運作。阿拉伯二十多個國家基本上離不開這種模式,不是用金錢就是用軍警,再加入宗教因素,以維持威權政治。

現在,這二十多個國家有的變天,有的混亂,有的待變,還未形成穩定的發展過程。以埃及為例,其目前的政府仍以軍隊為靠山,故情況只是換了統治者而已。埃及變天後餘波不斷,可以在無緣無故下又爆發大型騷亂,但騷亂又沒有演變成全國性反政府示威;也門則是待變未變;利比亞更未見有任何方向性的突變。由此可見,中東威權式政治還未到完全崩潰之時,尤其是若也門薩利赫家族和敍利亞阿薩德家族可利用其軍情警憲的操控來捱過難關,則今次阿拉伯之春不過又是一場短暫的陣痛。

無論如何,最高興的應該是美國前總統布殊,他任內在中東撒下的民主種子竟然在其卸任後才發芽,就算未能壯大成長,總好過無聲無息。

張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