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視寰球:美國同盟策略以小控大

美國防止中國崛起,在東北角和西南面同時包抄。東北角是以美日同盟再吸收南韓組成海洋陣線,去阻遏中朝俄的大陸力量;而在南海,美國以東盟作為抗華的堡壘。由此可見,美國無論在冷戰時跟蘇聯鬥爭,還是冷戰後的防止中國崛起,都用上盟國的助力。中國要與之抗衡,一定要認清美國的同盟戰略才能反制,否則以一國之力,面對美國同盟網絡,角力上非常吃虧。

所謂同盟,在國際關係中非常普遍,目標不外乎增加自身的權力,或維護自身的安全,延伸的作用是約束其他國家以及維持國際秩序,而美國是玩弄同盟策略最成功的國家。

藉盟軍作戰擴大地盤

二戰後,美國建立了遍布全球的同盟體系,一些失敗告終,一些於今猶在,其中以北約和美日安保最為重要。美國本來是偏居一隅的大國,就是靠着這兩個同盟條約,卻可以主宰歐亞兩大洲的事務,而美國的政治空間,也由美洲擴展到全球。

冷戰結束之後,美國仍然維持這些同盟體系,但由於對手削減,這些同盟短期內無用武之地,而美國的海外駐軍,也由五十多萬人,大幅減至二十四萬左右。

美國的海外駐軍,是貫穿這些同盟體系的骨幹,遍布六大洲、四大洋,輻射全球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九一一」恐襲之後,這些同盟體系馬上運作起來,而每次戰爭,美國基本上都是以盟軍的形式進行,盟國出錢出力。在阿富汗,基本上是由北約負起整體作戰任務,而在其他戰場,盟軍也負起重要的維和及重建任務,美國充分利用同盟的作用把自己的力量和地盤擴大。

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表示,若果沒有跨大西洋的緊密關係,美國在歐亞大陸的首要地位將不復存在。

掌全球近半經濟力量

冷戰結束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脫離美國的同盟體系;相反,美國的同盟體系正不斷擴大。首先,美國把統一之後的德國納入北約,然後再主導北約東擴,先後將十多個中、東歐國家納入其體系之中,代表了最先進和現代化的力量,成員國人口約九億,佔全世界人口的一成多,卻佔全球生產總值的四成半,美國通過控制北約,就等於掌握全球近一半的經濟力量。而美國更在北約這個平台之上建立其他同盟分支,再把其他國家吸收進來,將權力進一步擴大。

美國把這個同盟遊戲玩得出神入化,以小控大,按照這條思路,美國又怎會有興趣去建立和中國單對單的G2軸心呢!

張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