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難出貴子 國家無法和諧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便有「科舉躍龍門,寒門出貴子」的傳統,但在當今中國,讀書難躍龍門,寒門難出貴子,貧富不均、社會不公使窮人子弟很難有出頭之日。

據北大、清華的教授調查發現,全國重點大學農村學生比例自九十年代起不斷滑落。北大農村學生所佔比例從三成滑落至一成,清華去年的農村生源僅佔一成七。重點大學中,公務員子女是城鄉無業、失業人員子女的十七倍。換言之,著名學府的學生絕大部分來自城市,其父母非富則貴。

按常理來說,在智慧相同的條件下,名師名校培養的學生成為貴子的機率,顯然要大於窮困學生。窮困學生唯一的武器,是借助教育的公平與公正提升社會地位,實現翻身,但這個武器在他們接受基礎教育時就已經被打折了。

中國近年的教育改革完全以市場為主導,無論師資力量,還是資源配置,都向一線城市傾斜,向重點小學、重點中學傾斜,偏遠地區根本得不到一視同仁的待遇,導致這些地方的孩子在基礎教育的起跑線上已輸給城裏孩子一大截。

教育特權 官場世襲

即使寒門子弟埋頭苦讀,大學之門也未必向他們公平地敞開。內地大學實行收費制以來,學費不斷上漲,如今單學費一項,平均每個大學生就要繳納八千元,加上食宿費,一個大學生四年開銷相當於八萬元,這對農村家庭來說是一筆天文數字。從某種意義上說,大學大門朝錢開,寒門子弟只能望學興嘆,變相被淘汰。

不僅如此,中國社會的板結化程度愈來愈高,既得利益集團千方百計壟斷社會資源,官二代、富二代享受着天然的家庭優勢,整個社會的階層金字塔結構已然形成,被重重壓在底層的寒門子弟幾乎看不到人生向上的奮鬥渠道。君不見,在學校讀書時,老師為了討好有錢有權的家長,極力哄着捧着家境好的學生;走上社會就業時,招考官為了關係、利益和金錢,也是極力錄取有背景的考生。現在的中國社會,不僅是寒門再難出貴子,而是只許豪門出貴子。

這是一個贏家通吃的時代,只要有錢有權,就沒有辦不成的事,中國的社會正義已被拋棄,社會階層的流動之路已被堵塞,寒門子弟通過自己努力擠入上流社會的通道已被封死。不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當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還不是因為不甘願做一輩子奴隸?

即使在遙遠的封建社會,統治者都會用科舉制這個通道來選拔人才,給窮人以改變命運的希望,不幸的是,當今神州卻是「老子英雄兒好漢」,官場世襲制,教育特權制,就業優先制,幾乎將窮人子弟的希望扼殺殆盡。他們會坐以待斃嗎?這樣的國家怎麼能建成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