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旱情十萬急 水利工程成擺設

長江中下游地區眼下正遭受六十年未見的旱災,三峽大壩今日起開閘連續補水二十天,以緩二百萬民眾飲水困難之急。然而,大災當前,災區水利工程卻不能發揮抗旱作用而成為擺設,這對矢言解決「三農問題」的執政當局是絕大的諷刺。

去年秋天以來,從湖北、湖南到江蘇、浙江,長江中下游地區平均降水量達到一九五四年以來最低水平,長江、漢江和洞庭湖相繼告急,湖泊乾枯、河流斷流、農田開裂。在災情最重的湖北省,湖泊水體面積驟減四成,一千三百座水庫低於「死水位」,近一千萬人受災。

今次長江大旱,既是天災所致,也暴露出人禍原因,最突出的問題是水利設施落後,欠帳太多。據當地媒體報道,在受災最重的湖北糧食產區,目前許多農田水井及其他灌溉設施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所建,年久失修,破舊不堪,只能勉強應對氣候正常年份的灌溉用水,遇上大旱根本派不上用場,只能成為擺設。

眾所周知,中國是個農業大國,目前農業生產水平仍然沒有超越「靠天吃飯」的階段,水利依然是農業的命脈,沒有發達的水利相助,農民根本無法抗旱防澇,遑論增產增收。事實上,經過農村改革,中國的農田已分散至千家萬戶農民手中,單靠一家一戶的微薄之力無法興修水利,必須依賴政府投資,由當局負責興修水利。

農田建設 大步倒退

其實,中央政府為農村水利建設的投入不可謂不大,每年中央一號文件也反覆強調抓緊興建水利設施,但這些都是做表面文章,各地政府滿腦子都在拆遷蓋房,拉動GDP增長,誰會把心思放在「投入不出效益」的農田基本建設上?修渠也好,打井也好,最多只是為了應付交代。大旱一來,水井出不了水,水庫塘壩見底,灌溉系統名存實亡,男女老少「拉肩扛澆灌耕農田」,恍若回到千百年前的農耕年代。

想當年毛澤東時代,神州處處興修水利,熱火朝天,尤其是因地制宜的小水電設施星羅棋布,既可解決水旱災害,又可發電惠民,大受億萬農民歡迎,如今綜合國力突飛猛進,國家不缺錢,農村水利建設卻大步倒退,甚至還不及五十年前。富裕起來的中國人民反而在旱澇天災面前束手無策,此情此景,實在讓人哭笑不得。

中國的天災永遠有人禍伴隨。今次旱災之嚴重,足以令江南糧倉顆粒無收,為當局敲響了農田水利滯後的警鐘,其根子在為政者根本沒有把農村的事、農民的利益放在心上,他們寧願把錢花在拆遷賣地,大建「廣場」、「花園」、「綠化」等形象工程,也不願為興修水利花上幾個銀子。真可謂:形象工程是個寶,升官發財不能少;水利工程是棵草,老天不驗誰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