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視寰球:美國自願退居次席

在美法英等國聯軍發動針對利比亞軍事行動時,美國總統奧巴馬強調,華盛頓將重視國際合作和盟國間共識,不會像以前那樣主導這次打擊親卡達菲部隊的戰鬥,而美軍行動的焦點亦會着重支援法、英等盟軍。法英兩國無疑比美國更熱衷於軍事打擊利比亞。法國是地理上最接近利比亞的西方強國,巴黎視地中海為其勢力範圍,法國企業也對利比亞油田虎視眈眈。除實際利益外,總統薩爾科齊實在急於利用利比亞內亂作政治投機,在國民面前扮演強勢總統,對外則重振巴黎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主導權。既然法國熱心當主角,對利用軍事實力左右世界局勢一直持審慎態度的奧巴馬政府自然甘願退居次席。當然,假如行動有甚麼差池,美國亦只會讓英法背黑鍋。

過度擴充 擔子太重

有論者指,西方軍事干預利比亞內戰為奧巴馬時代外交政策提供了歷史機遇。奧巴馬一直力求跟小布殊的強硬政策劃清界線,即使在阿拉伯政治大風暴捲起後,華府仍比較審慎。美國不願就中東問題搞大動作,自然與該國仍生活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及經濟衰退的陰影下有關,美國已沒有財力和決心再進行軍事冒險。

看來,奧巴馬政府的態度是不再當領頭羊,把管理地區安全問題的責任讓給可靠的盟國,自己則避免過度露鋒芒。法英在利比亞事件中的態度遠比美國積極,而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等也扮演了海灣地區憲兵的角色,都說明美國國勢衰落,不得不放低重擔,並重新界定甚麼才是華府的核心利益。

國際關係學大師保羅.甘迺迪的巨著《大國的興衰》指出,過去的強權都因為勢力過度擴充,造成擔子太重,顧此失彼,最終衰落。昔日一些大國開始力不從心時,或會把部分管理安全問題的責任讓給地區盟友,避免直接干預。

法英莫財 硬不起來

英國曾是「日不落國」,其國勢在二十世紀初已疲態畢露,倫敦為把國防資源集中在大西洋和地中海一帶,也為了找尋盟友抗衡帝俄,便爭取到日本這個政壇新星的合作,制訂「英日同盟」,讓日本協助英國看管其遠東戰略利益。美國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也一度感到實力不繼,遂扶植巴列維統治下的伊朗,充當其在中東的第一道防線。

假如法英是西方勢力在地中海的安全管理員,兩國是否勝任呢?其實法英都面對嚴重財政危機,大幅度削減國防開支事在必行。如果戰事拖延下去,他們很可能在財政和民意壓力下而被迫結束軍事冒險,畢竟今日的法英比美國更加硬不起來。

楊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