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視寰球:中印能源競爭激烈

中印「龍象」之爭,無論兩國如何否認,也無法改變世人對這兩個相鄰大國的理解,外界分析一般都集中在外交以及軍事的兩大範圍,其實兩國還在能源方面拚得激烈非常。在外交和軍事上,兩國還可以循相互理解、共同克制來解決對立,但能源上的競爭則是別無選擇:你要用油,我要用油,在能源市場上不能不爭;而這個爭,不只是在購買的層面上爭,兩國都希望有穩定的供應渠道,也希望可以收購海外能源,在這部分就爭得更直接,爭得頭崩額裂!

嚴重倚賴能源進口

中印都嚴重倚賴能源進口。中國在一九九三年以前,對石油需求是自給自足,九三年以後都要依賴進口;到了二○○九年,國內石油供應缺口每日四百八十多萬桶;預計到二○三○年,這個缺口擴大到一千二百五十萬桶。而印度一直都是石油進口國,一九九○年以前需求有限,入口也比中國多;但到了二○○九年,印度的石油消耗每天已經上升到三百多萬桶,是中國消耗的三成多,缺口卻是每日二百四十萬桶,是中國的一半,故印度的能源處境比中國更差。

中印兩國都算是貧油國家,但同樣是石油消費大國。二○○九年,中印分別位列第二和第四大石油消費國,而兩國的能源供應地都是不平均,主要是中東、中亞、非洲、拉美和俄羅斯等。美歐是發達國家,進入國際能源市場較早,所以綜合條件較好的能源產地都給美歐瓜分了;中印起步較晚,吃不到肥肉,就只能吃骨頭。而當中印一起去找尋餘下有限的肥肉和骨頭時,迎頭相撞的機會就大大增加了,尤有甚者,中國和印度有着相同的地緣政治因素,都看中了周邊的能源產地,當中包括了緬甸、俄羅斯、中亞等國家和地區,因為這些國家可以通過管道和陸路運輸運抵本國,不必經海路運輸,風險較低。

中東是最重要的能源市場,中印都視之為重心。印度進口的石油有兩成來自沙特,一成二來自伊朗;中國也是集中從這兩個國家進口石油,比例亦與印度非常相近,沙特佔兩成,伊朗佔一成一。事實上,印度刻意拉攏沙特,要求由目前供應的二千五百五十萬桶,增加到四千萬桶,如果達到這個目標,那就與中國從沙特的進口量相若。

油國乘機提高售價

當中印全力在中東地區爭油時,便導致國際油價出現亞洲溢價現象。中東國家乘機提高售價,向亞洲出售的石油比向歐美出售的貴一至二美元。

除了在中東競爭之外,中印都把中亞視為第二戰場。二○○五年,兩國同時爭取收購哈薩克石油公司,最後雖然中石油勝出,但因為印度開出三十六億美元的天價,中石油只能回以超天價的四十二億美元,所以勝出也只是慘勝!

張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