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視寰球:美霸權焦慮 中崛起謹慎
十二月初,《經濟學人》雜誌做過一個以「中國崛起的危險」為封面故事的專題報道。該雜誌的政治立場靠右,對中國一直都是比較不客氣。該專題對中國崛起的評論往往也是堆堆砌砌,拿來指控中國的,來來去去都是北韓問題和釣魚島事件。北韓是一個獨立國家,不是中國的一個省,美國自己也是忽冷忽熱,對北韓投鼠忌器,試問如何期望中國可以扭轉乾坤?至於釣魚島的衝突,且不去辯論主權誰屬,在有爭議的領土中,日本出動軍艦,中國也只是派出漁政船,這能用來指證中國崛起的危險嗎?
連串動作衝中國而來
不過,《經濟學人》的中國崛起專輯有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引子,就是提到中國最高領導人在○三年尾、○四年初,特別抽了幾個下午,研習了近代歷史上大國崛起的經歷,從中研究中國崛起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的問題。
對於過去大國崛起之道,中國當然要多加學習,但當前國際互動的關係更值得深入了解,尤其是美國的霸權焦慮。
美國高調宣布重返亞洲後,一連串動作基本上都是衝着中國而來,無論叫圍堵中國又好,還是為中國加添競爭對手也好,都是美國霸權焦慮的表現。當然,亞洲各國不是美國的爪牙,他們也有自己的國家利益,但以美國去制衡中國,其實某程度上符合他們的利益,故此才會和美國重返亞洲的策略相配合。
對於美國的霸權焦慮,中國是了然於胸的,在大戰略上早已考慮在內,鄧小平留下那句「韜光養晦」就是中國崛起過程中的主導思想;就算後來因應全局變化,加上「有所作為」的注腳,但仍是以韜光養晦為主體,之後才有所作為。
鄧小平是戰略家,對國際形勢的發展有長遠的前瞻性,其他相關的語句還有:「不扛旗、不當頭、不打頭陣」,「不鋒芒畢露、不引火燒身」,「過頭的話不說、過頭的事不做」,「朋友要交、心中有數」,「我們誰也不怕,但誰也不得罪」。這些俚俗的語言活生生地解釋了中國在崛起的過程中,要如何小心應對當前美國霸權的反應。
核心利益才有所作為
從最實在的演繹,中國首先是要量力而為。未來二十年,東西兩大陣營的力量對比如何還不好說,但當前仍然是西強東弱,中國遠未擁有能夠跟美國以至全球抗衡的能量。因此,中國在有所作為的應用上,就是挑選自己的核心利益才全力對抗,其他重要利益、一般利益及次要利益,都會較低調地回應。
目前來看,中國列入核心利益的包括台灣、新疆及西藏等主權問題,中國不惜與美針鋒相對;但到了其他問題,中國就會有所彈性,不是全面有所作為,而是挑選核心問題來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