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7/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三峽大壩防洪虛設

長江流域洪水災情嚴峻,中下游地區面臨沒頂,輿論將矛頭直指號稱能應付長江流域千年一遇洪水的三峽工程,水庫從上月汛期以來一直洩洪,印證了畢生反對三峽工程的已故水利專家黃萬里的「逆調節」理論,即在枯水期蓄水、汛期洩洪,大壩的防洪功能形同虛設。

黃萬里料終須炸掉

「三峽高壩若修建,終將被迫炸掉。」這是黃萬里的預言。據民政部統計,本月一日以來,暴雨已令雲南、重慶、湖北等十個長江流域省市共三千二百三十萬人受災、一百一十八人死亡、四十七人失蹤。重災區湖北省有五大直接與長江相通的湖泊及逾五百座水庫超出汛限水位;湖南省洞庭湖和鄱陽湖水位上漲,被賦予調蓄滯洪功能的黃蓋湖超出保證水位三十米,隨時大氾濫。

內地不斷有專家、網民批評三峽大壩在長江下游汛情告急之際向下游洩洪。水利部門數字顯示三峽水庫的水位在六月底至今每日變化不大,即大壩不斷排水。截至昨日下午,三峽上游水位是一百四十九米,較正常蓄水位一百七十五米低二十六米。

當年三峽工程設計、施工時,官方不斷強調工程是防洪為主、發電為次,輿論質疑當局為保發電安全,不肯騰空水庫。三峽集團昨日解釋,三峽工程不能只蓄不洩,要做好準備以防洪水來臨,而三峽大壩防洪能力有限,不能使長江防洪一勞永逸。

宋代水溝有效防洪

另外,連日暴雨侵襲內地多個省市,洪峰更考驗各地排洪能力,民眾發現排洪工程出現今不如古的現象。上月廿一日,江西贛州市部分地區降雨近一百毫米,市區卻沒有明顯水浸;離贛州不遠的廣州、南寧、南昌等諸多城市卻嚴重水淹。當地官員指,贛州能避過洪水侵襲,得益於宋代古人留下的福壽溝排水系統。

福壽溝呈磚拱結構,溝頂布滿銅錢狀的排水孔,最大處寬一米、高一點六米。福壽溝迎合城市地形,使雨水、污水自然排入江中,至今仍發揮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