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新解戰爭與和平 奧巴馬難圓其說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乘坐空軍一號前往挪威首都奧斯陸領取諾貝爾和平獎時,為領獎演說而傷腦筋,一個帶領國家打着兩場戰爭的美國三軍總司令,諷刺地獲頒和平獎,高級幕僚透露,奧巴馬首先想着如何解答戰爭的問題,在撰寫大部分內容由他親自操刀的演辭時,許多其他問題接踵而來,奧巴馬觀點「有機演化」,「不但掂量戰爭,而是想,你需要的是怎樣的和平?」最終,奧巴馬在和平獎頒獎台上,告訴世人,為了和平必須戰爭,被視為「奧巴馬主義」的浮現,美國新外交政策的揭櫫。

奧巴馬的獲獎演說,滔滔四千字,他講足逾半個鐘,比就職演講的時間,長足一倍,當然,戰爭與和平這個課題,複雜沉重,難以輕放,但最重要的,是奧巴馬必須千迴百轉,才能使他的邏輯看來成立,似乎言之成理。奧巴馬說,為了世界和平,正義之戰有其必要,「非暴力無法阻止希特拉的鐵騎,談判不能使阿蓋德放下武器,我們說武力是必須的,這不是狡辯,而是以史為鑑。」奧巴馬為美國自二次世界大戰至今的國際軍事行動,作出徹底辯護,指出戰爭也有正義的,而往往,戰爭僅是通往正義的途徑,避免不了殘酷,只不過他激昂的語調、精彩的用詞和擲地有聲的語句,難以自圓其說。

這有兩個最根本的問題。首先奧巴馬說的不是事實的全部,美國到底有多少場正義之戰呢?就以奧巴馬當參議員時投票反對攻打伊拉克為例,當初攻伊理據全屬子虛烏有,奧巴馬還好意思「以史為鑑」?再就是戰爭能否真的達致和平?正如奧巴馬所引用的馬丁路德金名言:「暴力永遠不可能帶來永久和平。」奧巴馬認為自己崇敬的甘地和馬丁路德金身體力行的非暴力主義,並非時時可行,但又呼籲要以兩人的愛和信念,作為「道德指南針」,是不是自相矛盾?

「奧巴馬主義」被視為新理念,其實何新之有,骨子裏仍是小布殊先發制人政策的延續,只不過形勢比人強,美國需要其他國家的合作,不得不告別單邊主義,難怪挪威人表示,他們聽奧巴馬演講,就好像聽「討厭的小布殊說話」,分別在於小布殊說得結結巴巴,奧巴馬口舌便給,鏗鏘動聽。

奧巴馬在連接美歐大陸的大西洋上空,構思他的諾貝爾和平獎演辭,推出掀起世界熱辯的「奧巴馬主義」,有美國評論員說,這是奧巴馬就任美國總統十個半月,每日對着阿富汗和伊拉克血腥戰報,以及伊朗和北韓的叫陣與挑釁,對世界局勢了然於胸,深有體會的肺腑之言,我們不知「奧巴馬主義」是深思熟慮還是急就章之作,但他對於戰爭與和平的闡釋,顯然是為了平息他領導戰爭與獲和平獎的爭議,為辯護而辯護的語言迷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