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冷戰結束:偶然背後的必然

今天是柏林圍牆倒塌二十周年紀念。二十年前的這一天,橫亘東西柏林二十八年的柏林圍牆,由於大量東德難民湧入西方而被迫打開缺口,並導致了後來的德國統一和冷戰結束。今天回憶和反思這段歷史,人們依然可以有多重思索。

柏林圍牆的倒塌,從表面上看是一個偶然因素,但從深層看卻有其內在的深層邏輯,那就是東歐和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日益顯示出其弊端,從而最終被人民所拋棄。人們只要回顧當時蘇聯模式社會主義的種種弊端,就可以清楚這一點。

德國統一代價高昂

柏林圍牆倒塌和德國統一,也有當時的國際因素和國際背景。正如德國分裂是冷戰形成的結果,德國統一也是冷戰即將走向終結的產物。德國統一的模式其實並非東西德的對等談判,而完全是原西德對原東德的全方位吞併。這一全方位吞併的模式,來源於冷戰框架以及冷戰即將結束時西方世界的整體勝利感。

時至今日,德國東西部的經濟差距依然存在;雖然德國東西部年輕人之間已經沒有甚麼隔閡,但雙方在經濟水平方面的差異,還是可以明顯感覺到。德國最近有一個統計數據顯示,德國東西部要完全實現經濟上的內部整合,還需要十年時間;而西部德國援建東部所要花費的代價,將達到十多萬億歐元。因此,德國統一是否值得,這是一個讓許多德國人難以一下子回答的問題。

凡是在一九九○年十月三日晚上到過柏林布蘭登堡門附近感受過德國統一氛圍的人們,想必都會不由自主地被德國人喜慶統一的那種氛圍所感染。不過,當年的法國總統密特朗對德國統一充滿疑慮,並說:「我如此喜歡德國,以至於我更希望看到兩個德國。」相反,美國當年對德國統一的支持卻十分堅定,這令許多德國人至今對美國仍心存感激。

從表面上看,冷戰的勝利者是西方陣營,最近二十年從北約、歐盟東擴到西方世界的其他一系列舉動,無不證明了這一點。然而,東歐巨變最大的勝利者卻是東歐人民,因為無論歷史如何變化,只有人民是最後的選擇者和勝利者。這是必須向許多依然沉浸在冷戰勝利狂熱之中的西方人士指出的。

兩大體制互相融合

過去兩百年,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在互相鬥爭當中,曾經歷了一個互相彌補和拯救對方的過程。社會主義以其公平正義的理念,使得資本主義體制變得更為人性;而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元素,也使得原有的社會主義模式更為充滿活力。但由於蘇聯模式在不合適的歷史階段出現,以及種種違反社會主義本意的現象,兩大體制在上世紀又鬥爭得不可開交。進入二十一世紀,是兩大體制互相融合的時候了。

邱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