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虎視寰球:環保時代得與失

燃燒石油之類化石燃料,是形成溫室氣體的主要原因,隨着環保的需要,化石燃料的應用將會減少,這發展引起石油輸出國家之關注,它們擔心,將來世界對石油的需求下降,勢必影響生計。沙特阿拉伯參與全球氣候問題談判的首席代表沙班,早前向其他石油輸出國呼籲,如果先進國家減少石油消費,它們應聯合起來要求世界給予賠償。這已經不是沙特首次就環保時代來臨、石油消費下降而作出索償的要求,早在一九九二年沙特簽署《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時,該國已提出過類似索償。沙班指出,各國應為石油輸出國實現經濟多元化而提供投資、技術轉讓和保險等賠償。

沙特阿拉伯提出索償

西方環保人士認為,沙特在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前提出索償,只不過是利雅得爭取談判籌碼的企圖,產油國知道,減少應用化石燃料是大勢所趨,有意在這個時代十字路口上諸多動作。他們同時指出,若世界認同沙特的立場,資源將從真正受氣候暖化影響的發展中國家轉移到產油國,對這些窮國不公平。沙特的要求凸顯環保時代的利益衝突,產油國要維護自己的利益,同時跟西方先進國家和進口石油的發展中國家發生利益衝突,氣候變化好像是聯合全世界共同合作的議題,實在是另外一種對抗罷了。

其實,不是所有產油國都像海灣阿拉伯國家那樣富裕,印尼不但貧窮,而且已成了能源進口國;委內瑞拉和厄瓜多爾都是發展中國家,卻十分依賴石油收入,加上油價波動大,產油國收入時有起跌,即使沒有賠償,它們亦應利用石油收入作為經濟發展多元化的動力。

海灣產油國工業滯後

海灣阿拉伯國家大體上十分富裕,但收入來源單一,經過多年努力後,工業發展仍然相對滯後。就沙特阿拉伯而言,至二○○七年,石油以外的製造工業只佔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十,提供少於百分之六的就業職位。多年來沙特大力發展教育,但勞動力錯配問題明顯,仍有數以百萬計外勞在該國供職,勞動力「沙特化」須進一步發展。這不是說工業化沒有成就,經過多年的努力,沙特已發展起石化、煉鋁、鋼鐵和肥料等基礎工業,長遠而言,沙國能否順利過渡到工業化社會,人們拭目以待。

海灣產油國相對單純的產業結構,是戰後全球經濟分工的結果。西方先進國家在戰後四分之一世紀的光景裏,享受價廉而穩定的阿拉伯石油,造就高速經濟發展,尤其是鞏固了美國的汽車文明:私家車擁有率高,公共交通發展滯後,而且鼓勵環繞大型商場、加油站和「得來速」服務等遠離城市中心的近郊生活模式。廣大發展中國家恐怕不能完全模仿如此耗能的生活方式,而產油國今後又何去何從呢?

楊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