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全球暖化受害深 非洲窮國爭賠償

全球各國領袖將於今年年底聚首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高峰會。但在日前召開的第七屆「可持續發展世界論壇」上,非洲聯盟委員會主席讓.平表示,非洲各國將在高峰會上一致要求那些造成污染的富裕國家,向受全球暖化影響最深的非洲國家支付數十億美元,以賠償氣候變化引發的天然災害對這些國家的損害。非盟的這一建議,再次凸顯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已發展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矛盾。

讓.平在會上指出,美國德州三千萬居民製造的溫室氣體,比十億非洲人的總和還要多。世界銀行亦估計,發展中國家雖然只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三分之一,但卻承受着全球暖化的八成災害。專家指出,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區,是受全球暖化影響最嚴重的區域之一。

達爾富爾問題,是氣候變化對非洲影響的最佳說明。由於氣候日益乾燥,原來在達爾富爾北部以及鄰近國家聚居的游牧部落,大批遷徙到達爾富爾中部和南部尋找水源和草地,與當地黑人爭奪資源,最終爆發日益頻繁的衝突,引發人道主義危機。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去年曾表示,人類活動導致的全球氣候暖化,是達爾富爾問題背後的「黑手」。發展中國家普遍認為,全球暖化是過去已發展國家的污染累積,而現時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又得靠高污染及高耗能的工業來帶動,這些工廠不少都是已發展國家投資興建的,換言之,發展中國家往往要替已發展國家充當製造工廠。

非洲國家要向發達國家爭取「污染賠償」,令人聯想到所謂「殖民賠償」的問題。尼日利亞和古巴在○一年的聯合國反對種族主義大會上,共同公開呼籲西方國家向過去被殖民統治的非洲國家進行「殖民賠償」,古巴前領導人卡斯特羅更以猶太人被納粹德國迫害也能得到賠償為例,要求西方國家將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零點七,用來援助發展中國家。

所謂「殖民賠償」,只能停留在口頭的呼籲,把它作為前殖民國家的一種政治表態,或許更加適合。但值得注意的是,「賠償」不一定直接以金錢形式進行。意大利與前殖民地利比亞去年簽署友好條約,意大利同意在今後二十五年內,以投資形式向利國支援五十億美元,意大利總理貝魯斯干尼表示,這是該國對在殖民統治時期給利比亞人民和家庭,造成的不幸和災難表示歉意。

已發展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在環境上造成的損害,能否效法「意大利模式」,例如在非洲國家進行更多重新造林工程,以及為非洲國家提供廉價的潔淨能源生產設備等,值得大家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