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8/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捐助信息封閉 善長仁翁卻步

內地近年災害頻仍,作為救災資源重要組成部分的民間捐款能否善用,愈來愈引起社會的關注。國家民政部主管的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負責人日前在一個論壇上透露,民政部正在起草關於慈善信息披露的辦法。此舉被內地輿論稱之為「遲來的補救」。

事實上,由於歷史、體制等原因造成的信息封閉,以及愈來愈多的醜聞,內地慈善事業發展正陷入困境,前景令人擔憂。資金來源缺乏導致許多慈善機構難以為繼,慘淡經營。善長仁翁最擔心的,是捐款不能善用。一項有關國人捐贈意識不高原因的調查發現,表示「對捐款不放心」的人超過九成。

民眾絕非杞人憂天,最新的《全國性慈善組織信息披露監測報告》顯示,去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二十八個獲准主辦地震募捐活動的社會組織中,透過網站公布捐贈實際支出及流向情況的只有十二家,不足一半,離公開透明相去甚遠,國人已逐步失去對慈善機構的信心和行善的熱情。

無獨有偶,有清華大學學者最近在其救災捐款管理機制分析報告裏直言,四川地震後來自全國的七百六十億元抗震救災捐贈款物中,進入政府財政專用戶口的極可能高達八成,民間善款竟然流進了政府的錢櫃,聽起來荒謬,卻又在預料之中。

內地慈善體系中,民間組織在主管單位(往往是政府部門)、資金來源、人員編制等方面,與政府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往往官民角色混淆。由於這類組織的獨立性無實質保障,巨額善款自然成了政府部門和官員上下其手的目標。

積極插手 消極披露

慈善捐款被挪用佔用的例子多不勝數,如基層官員利用權力為子女出具假證明冒領善款、佔用救災物資轉手牟利等等。因捐贈的扶貧善款相當一部分落到非貧困學生手上,內地其中一位「最慷慨慈善家」惟有不辭勞苦,直接登門逐個確認捐助對象,將錢送到最有需要的同學手上。行善無奈親力親為,可謂諷刺之極。

然而更叫人難以接受的是,儘管中央政府多番重申專款專用並加強監管力度,不少地方政府仍禁不住插手慈善捐款,甚至用作打造政績工程的資金來源。

河南滎陽市近日忽發奇想,欲將該市發展為中國「慈善之都」,打算設立逾千個慈善組織,還搞「慈善飯桌」、「慈善超市」等等。行政權力無遠弗屆,政績躁動推波助瀾,善長仁翁望而卻步,正是內地慈善事業停滯不前的根本原因。在官員眼裏,利用民間捐助替自己臉上貼金,比發展經濟推動GDP增長要輕鬆實惠得多。

正是基於這種思維,地方政府和官員對捐助信息的公開往往能避則避、能拖則拖,對輿論和民間組織的監督更是百般抗拒。隨着涉及濫用和侵佔捐贈款物的醜聞不斷曝光,社會各界的捐贈意欲也不斷下降。

要打破這種惡性循環,當局有必要透過立法強化捐助信息的披露,積極消除民眾的疑慮,挽回他們對慈善事業的信心。一個缺乏愛心的社會,難言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