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8/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非洲難民湧入 以國手忙腳亂

以色列是世上唯一的猶太國家,那些於納粹大屠殺中幸存的猶太裔公民及其後代,對外來難民的處境相信是感同身受。但諷刺的是,非洲難民近年不斷湧入以色列尋求庇護,觸動部分以國民眾的敏感神經,擔心這片猶太樂土失去「純正血統」,而以國政府對大批難民湧入產生的社會問題,也顯得手足無措。

這一波難民潮始於○五年,當時有埃及蛇頭協助數以百計非洲人偷渡入境。以色列政府基於人道理由安排工作給部分難民,本來無可厚非,但此項仁政卻變相令以國變成難民避難天堂,近年就有超過一萬六千名難民向以國尋求庇護,當中,近半難民來自厄立特里亞,約三分一來自蘇丹南部及達爾富爾地區,令以方大感頭痛。

希伯萊大學政治科學教授認為,以色列陷入兩難局面:猶太人的血淚史令民眾對難民的危險處境感同身受,不欲袖手旁觀,但以色列國土面積細小且四面受敵,與收容難民的人道工作相比,維持猶太人佔人口大多數顯得更加重要。

聯合國難民公約規定,所有自稱為難民的個案均須仔細審查,不能隨便將難民遣返。以國一方面聲稱個案未經審查,不會把難民遣返,另一方面卻專向「容易個案」埋手,厄立特里亞人及蘇丹人於難民中佔大多數,這意味着他們的個案恐怕仍要等上數年時間才獲得跟進。以方捨難取易的做法,無形中加深其虧待難民的形象。

以方力促埃及堵截難民,不失為治本之策,但問題是,埃及去年在邊境採取反偷渡行動,就射殺逾三十人,惹來人權組織猛烈抨擊,相信以方脫不了關係。

突如其來的難民潮令以色列始料不及。如今,新來難民平均會被拘留五個月甚至一年才能取得「行街紙」,「行街紙」須每隔三個月續期,手持此一文件不代表有權在當地打工,但以方多數對難民打黑工「隻眼開隻眼閉」。

手持「行街紙」的難民於以國各地游走,產生林林總總的社會問題。最近,大批蘇丹難民湧到以色列東部城市阿拉德,現居該市的蘇丹人約有一千五百,佔總人口百分之六。由於言語不通,難民與當地居民鮮有交流,部分居民更指摘蘇丹難民日間搶飯碗,夜間打架滋事、騷擾女性。阿拉德市政府亦抱怨難民加重公共服務的負擔,中央政府冷眼旁觀。

以色列作為納粹大屠殺生還者收容所的一段歷史,全國上上下下無不引以為榮,若該國在處理非洲種族屠殺受害者求助個案時「大細超」,因加薩戰事形象大受打擊的以色列,其號召力恐怕是每況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