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7/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虎視寰球:潘基文訪緬無功而返

緬甸民主化進程是近二十年來世人最關心的東南亞議題(起碼對於西方人而言),其中民主運動代表人物昂山淑姬的際遇最為各國媒體以至政府重視,多年來,昂山淑姬的名字幾乎跟緬甸民主化進程等同起來,每逢軍政府採取針對昂山淑姬的任何行動時,西方各國媒體和政府必然口誅筆伐,並威脅要加強對緬甸的制裁,但最終得不到甚麼結果,緬甸民主政治並沒有因為多年的制裁而有所發展,制裁也沒有為昂山淑姬贏得人身自由,同時對軍政府起不到甚麼作用。部分論者惟有拿中國、印度和東盟各國為出氣筒,指它們助紂為虐,緬甸軍事政權因而得以延續。

國際制裁適得其反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最近因為軍政府再度迫害昂山淑姬而訪問緬甸,希望為她爭取自由,結果無功而返。在潘基文交白卷之後,一些西方論者就緬甸民主化進程和昂山淑姬的際遇反思,認為將昂山淑姬跟民主化掛鈎不是最有效的做法,他們提出西方國家應該考慮跟軍政府接觸,而不是輕率地因為民主化缺乏進度而以強化制裁相逼。

緬甸問題專家指出,國際制裁之所以沒有作用,甚至迫使軍政府更趨強硬,因為緬甸軍隊自認為國家的最終保衞者,軍人充滿民族主義思維,國際制裁只會令他們反感,敵視西方並且強化軍人專政。緬甸是多民族國家,建國以來一直受到形形色色的分裂主義威脅,軍隊視鎮壓地方分裂主義為維持國家統一的首要任務,緬軍作為一支在連續數十年間陷於鎮暴戰爭的軍隊,其世界觀一定被陰謀論支配,疑心很大,加上軍人難忘英帝國主義殖民統治,更不會向西方主導而不斷深化的制裁低頭。

軍人統治雖然維持近半個世紀,卻經歷不同的時期。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末,軍人政府奉行所謂通往社會主義的道路,對外鎖國,對內執行國有化和計劃經濟,原意可能是通過減少與世界經濟接觸來實現自給自足的發展,但鎖國政策帶來災難性的結果,緬甸淪為欣欣向榮之東南亞地區裏的特困戶。九十年代以後,新一代的軍人領袖不再信奉社會主義,反而以一些如南韓朴正熙政權之類的右翼軍人專政為榜樣,一方面堅持威權主義,另一方面主張開放型經濟,可是,這一代軍人的如意算盤得不到西方國家的認同,在民主進程一直缺乏進度的困擾下,國際制裁接踵而來,只有一些鄰國願意跟緬甸維持正常經貿關係。

增加與軍政府接觸

有西方論者指出,既然緬甸軍人對外部世界充滿疑慮,不斷深化制裁和利用昂山淑姬作為打壓緬甸的籌碼,實在不當,他們主張採取新思維,即使不會在可見的將來取消制裁,起碼要通過鼓勵民間組織推行種種援助項目,藉此逐漸建立西方國家與軍政府的接觸和互信。

有關西方國家應軟化針對緬甸的政策早有一定的討論,看來導致部分西方政府的猶豫是昂山淑姬的形象太過鮮明,難以將她跟緬甸民主化進程脫鈎,雖然增加與軍政府的接觸應是推動緬甸步向開放的良方,但該政策可能不容易在西方世界推銷。

楊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