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印度非洲建糧倉 饑荒暴動恐重臨

現時全球約十億人活在飢餓當中,非洲更是重災區之一。多國爭先恐後於非洲各國大手購入土地並將其開闢為農地,以保障本國糧食供應穩定,但非洲大陸糧食短缺問題恐怕會雪上加霜。印度政府近年積極協助企業到非洲廣置良田,加入被視為「新殖民時代」的土地爭奪競賽。

最先到非洲建立大型農場的國家包括中國、南韓和一些阿拉伯國家,藉以將本國糧食生產外判到當地,並充分利用當地的廉價勞動力。南韓剛在蘇丹購下接近七十萬公頃土地,而沙特阿拉伯則與坦桑尼亞簽署一份協議,涉及五十萬公頃土地。不少人將此一現象形容為「現代海盜行為」和「土地掠奪」。

印度似乎不甘落後於人,由八十多間印度公司組成開拓隊伍,斥巨資向埃塞俄比亞、肯尼亞、馬達加斯加、塞內加爾及莫桑比克「購入」數以十萬公頃計的土地,在那裏種植稻米、甘蔗、粟米和扁豆等,以滿足本國人民需求。一間印度企業與埃塞俄比亞簽署合約,向對方購入接近三十五萬公頃土地,以圖建立號稱全球最大的農業用地儲備庫。

不少阿拉伯國家到非洲買地,純粹為了滿足口腹之欲,以種植一些本國無法生產的農作物,但不少印度公司卻希望在非洲建立更具效率的大型農業生產中心,以彌補本土落後農耕方式的不足。不過,部分印度企業「遠征」非洲始終離不開商業上的考慮。例如,印度政府禁止非印度香米類型的糧食出口,這驅使印度企業於海外種植此類農作物外銷。此外,印度人消耗愈來愈多肉食,不少印度公司遂在非洲種植供牲畜食用的農作物。

對於非洲農地「殖民化」的現象,印度農業部部長帕沃否認當局推波助瀾,他澄清:「有些公司購買農地種甘蔗,再銷往國際市場,這僅是一門生意而已。」不過,印度政府向相關非洲國家提供長期低息貸款,鼓勵她們將糧食出口到印度,並削減埃塞俄比亞食品的入口稅,似乎有意為那些遠征非洲的印度企業開路護航。印度向埃塞俄比亞提供近五十億港元的貸款,貸款年利率僅一點七五厘,還款期長逾二十年,如此豪爽的舉動難免惹人懷疑。

非洲大量廉價勞工為印度種植糧食,某程度上是「為他人作嫁衣裳」。非洲政治動盪,不少人活在饑荒邊緣中,將大片土地「割讓」給外人,原居民可能因此被迫搬遷,農作物外流亦令當地糧食供應更加緊張。食物安全專家沙馬對此憂心忡忡,更把十九世紀「馬鈴薯饑荒」時英國運走愛爾蘭糧食的黑暗歷史,與印度現時在非洲建立糧倉的情況相提並論。他警告,倘食物被運走,窮人快要餓死,非洲恐會爆發暴動。

全球糧食供應愈趨緊絀,於黑色大陸建立糧倉「積穀防饑」,某程度上是短視和自欺欺人的做法,若饑荒蔓延造成持久政治動盪,甚至爆發地區戰爭,當地農業生產焉能不受影響?

直擊人類豬流感最新疫情
詳情瀏覽on.cc《奪命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