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6/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虎視寰球:八國集團機制亟需改革

八國集團外長會議日前在意大利結束。作為八國集團的機制之一,外長會議主要是為日後峰會確立方向,制訂議程。從過去幾年的情況來看,八國集團一直試圖在全球經濟和政治發展發揮主導作用,但從最早的七國集團開始,到十多年前演變成為八國集團,顯然還是折射了過去十幾或幾十年的國際格局。面對包括中國的金磚四國崛起,八國集團如何吸收更多新興經濟體加入,已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

從○七年開始,八國集團有了一個與五個發展中國家(中國、印度、巴西、南非和墨西哥)的對話機制,但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團體的成員,與作為八國(或九國)集團正式成員國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最明顯的差異是,作為發展中國家團體的成員國,中國只能是遊戲規則的執行者,而不能成為遊戲規則的制訂者,或至少是參與制訂者。

中國作用 日益凸顯

近年,由於世界經濟和政治格局演變,尤其是隨着中國崛起進程展開,全球經濟和政治問題若沒有中國參與,已經變得難以想像。其中既包括迫在眉睫的金融危機、糧食危機、能源危機,也包括長遠的全球經濟失衡和南北差距拉大等問題;至於朝核和伊核問題等地區安全危機,中國的作用更是十分重要。

全球金融海嘯自去年下半年開始以來,中國的國際經濟和外交作用日益凸顯;另一方面,在去年十一月和今年四月的兩次二十國領袖金融峰會來看,中國的地位已是不可替代。此外,早前舉行的金磚四國峰會,也凸顯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四個新興經濟體的作用。

對八國集團的機制來說,既然有意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國家俱樂部,那麼就不應該、也不可能置中國於不顧。八國集團的機制已經迫切提上議事日程,最重要的就是要解決中國的參與問題。這有眾多模式可以考慮:若僅吸收中國參與,那麼就是九國集團模式;若再進一步擴大為金磚四國,那就可能有十三國集團以至其他模式。

不管是哪種模式,中國都是關鍵和主角。然而,對中國來說,也存在一個從以前對八國集團觀望、謹慎和保守的心態,轉變為積極進取的心態調整問題。

調整心態 積極進取

吸收中國為八國集團成員,最早由德國時任總理施羅德在十年前的德國科隆峰會提出。當時,人們都覺得匪夷所思,因為中國當時的實力還遠未發展到可以進入八國集團的程度。但從○三年起,胡錦濤上任國家主席後就先後多次出席這一峰會。

但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一直對八國集團若即若離,主觀原因是擔心加入這一「富人俱樂部」後,必須承擔超過中國發展階段的國際責任。但從這幾年的情況看,中國的經濟實力和外匯儲備已名列前茅,並已開始承擔既與其水平相符、又符合其作為大國的國際責任。今年年底在哥本哈根舉行的國際氣候變化大會上,中國的國際責任必將引人注目。

既然中國的責任已無可迴避,自然也有權要求取得更多、更大的發言權和遊戲規則制訂權。因此,八國集團吸收中國參加已迫在眉睫,而中國自身也需要有一個心態的積極調整。

邱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