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攻略:港童快樂流失
學童壓力問題成為全城焦點,一項調查指出,兒童快樂指數連續兩年錄得下跌,去年錄得有紀錄以來最低。教育局局長吳克儉認為,社會不應將學童壓力歸咎於教育政策。究竟學生如何可擁有愉快的童年?與教育政策是否完全無關?
顧問老師:Johnny Chow
Q:為何兒童快樂指數跌至新低點?
A:社會轉型,結構愈趨複雜,對人才要求愈來愈高,投身社會前要百般武藝。而香港教育制度着重考試,形成競爭文化,家長傾向訓練子女,如瘋狂報讀興趣班,為前途打算,令子女無空餘玩樂時間。
Q:普遍家長無暇照顧子女的現象如何形成?
A:隨着經濟發展,物價高企,香港湧現大量雙職家庭,父母均需工作,有些在職家長即使不用超時上班,亦要把工作帶回家,回家後亦只夠時間照顧小朋友的功課,親子時間及耍樂時間被壓縮。
延伸思考
Q:教育局的角色是甚麼?
A:教育局應制定長遠教育政策,制度保留考核功能之餘,亦不會令學生過份操練。同時,教育局應與學校協調並制定教學指引,如何減少學生在校時間,騰出更多自由時間。教育局亦應鼓勵學校與家長多聯繫,舉辦更多純粹玩樂的親子活動,給學生一個快樂的童年。
Q:在教育制度中勝出等於能在社會階梯向上流動,是迷思嗎?
A:以前的確存在知識改變命運的神話,能入讀大學已經意味是社會尖子。惟現時產業單一化,經濟環境轉變,以往受歡迎的職種如今需求飽和,入讀「神科」不再保證進入上流社會入場券。當資源分配不平等,富裕家庭的子女自然在競爭中佔優勢,基層家庭的子女更難向上流動。
Q:過往的教育改革是徒然嗎?
A:教育政策朝令夕改,是失敗的主因,從三個例子可看見。第一,母語教學一開始規定只有一百間英文中學,後來又微調,最後變成學校自主,變相等於撤回政策。第二,互動教學,吃力不討好,老師準備功夫很多,卻不收效。第三,文憑試中校本評核,推出時惹批評,最後又在某些科目撤回。社會風氣急功近利,沒有心力制定長期教育政策,使教改變得徒然。
網上專頁:on.cc/sunstudies
聯絡電郵:studies@on.cc
顧問老師:Johnny Chow